238、因为是你,所以愿意(第1 / 4页)
即便这样,不出意外的话。凌小六大概也就是比一般人优秀一点的存在,而不会做到现在这样的成就。
造成这一切的,从来不是读书成绩,知识从来不会无用。
恰恰相反的是。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正是因为书读的还不够多,掌握的知识不足以让自己独当一面。
有自己想法的人,先想好了自己要什么。要做到自己的目标,自己必须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然后才有意识的自觉的去学习并且要求自己精通,一个人的成功是他努力的反映,后半生的荣耀是他前半生的汗水。没有一份成功会轻轻松松的得来。
平庸的人走着别人安排好的路,把别人的想法也当成了自己的想法,容易满足,不敢做梦,前怕狼后怕虎,什么都想要一个平稳,这样的人偏偏又占了最大多数,那么大的基数,你凭什么能够脱颖而出呢?
甚至那些旁人眼里的成功的差生,即使赶上了好时候。暴发户止步于现在手里所获得的,而想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的,就会有感于自己知识不够导致比别人费更多的力气,在自己成功后,反而爱上了学习,当年看到书就头疼,现在却踏踏实实的重新进了课堂。
以前毕业都是包分配的,因此成绩好=上大学=分到好工作,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再强调,要好好努力好好学习,与其说是对孩子们的鼓励,不如说是提前看到了读书的成果。
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绝对是唯一且可行的一条路。
书读的好了,考个好学校,出来以后再分配一个工作,在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眼里,这样才能跳出农门,从此做个城里人。
因了这个念想,明明家里没钱很困难,可是,再困难也要供孩子读书。宁愿自己多辛苦一点,也不愿孩子重复自己这样辛苦的生活。
可是当有一天,毕业不再包分配之后,读了书也不一定有工作,当一家家私企外企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当在小学初中的同学会上发现,当年成绩好的同学跟成绩一般的同学也差不多,都在一个不好不坏的单位混着日子。
知识永远都是力量,而阅历使人成长。
对凌小六来说,也曾经是按部就班的人中一个,那时候读书也就是一个自己该做的本分。
在该读书的年纪读书。积累知识,比较好一点的是,虽然小时候的他调皮捣蛋,但是读书这个事情他还是很负责的做好了的。
比席虹好的是。席虹看似走在别人前面的独立,其实是因为那些都是她曾经见过或做过的事情,对她来说,是在重复基础上的完善,已经知道了结果的试探。
而凌小六却是实实在在的自己想自己做了。
而当年老师头疼的落后分子,常年教导主任办公室里的座上客反而有可能摇身一变,因为成绩差升不了学,早早进入了社会,赶上了社会飞速发展的好时候大赚了一把,把当年老师的宠儿比成了个渣渣的时候,能保持淡定的人就没有几个了。
加上的确还有不少成绩也不好,但是家里关系好的人,工作待遇远远高于靠自己读书出来分配的,于是,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冒了出来。
“读书干嘛,还不如去打工! ”“书读的好有什么用,不如爹妈本事好!”“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做什么,嫁个好老公最重要!”......一下子,家长们的想法也变了,或多或少都要受这些舆论影响。
是读书真的无用了吗?
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