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介绍信(第2 / 3页)
正准备离开,严教授又说道:“这样吧,经费的问题我帮你一并解决,我们这是校级单位,最好还是挂在经院的名下吧,我给刘伟打个电话,你先等等。”
经济学院是是一级单位,院领导是厅局级职称,而北大下属的研究机构,在外人看来,自然略逊一筹,不过真实情况如何,连北大人自己也说不清。
像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样的单位,肯定是顶尖的存在,足以抗衡各独立学院,而一些比较冷门的机构,估计在校内都没多少人知道。
陈乔山推辞道:“已经放假了,就不用麻烦刘院长了吧?”
严教授似笑非笑地瞥了他一眼,“怎么,不烦刘伟,倒跑来烦我,这是什么道理?”
“仅是在周围走访,太片面了,没有说服力的。”
严教授眉头微皱,想了想,语带提醒地说道:“写论文靠猜测是行不通的,尤其是经济论文,不管是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最后总要有数据支撑,你得拿出切实的证据。”
陈乔山一副老实受教的样子,待严教授说完,他才解释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才想去新化实地看看,另外,我还准备对燕京本地的56所本科院校,进行随机抽样基础上的普查和问卷调查,只要调查有了结果,是真是假肯定一目了然。”
严教授明白了,陈乔山明显是有备而来。
做学问讲究厚积薄发,可也有例外存在,能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
陈乔山讪笑道:“这不是没办法吗,想在小长假期间跑一趟,不然还得另外请假,那样更麻烦。”
“放心,刘伟在忙股改的课题,最近一直在院里,这点事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股改?陈乔山心里一动,这个消息有点惊人,这是很敏感的话题,要是市场上知道这个消息,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情况。
不管是学校还是商业区,打字复印店总是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从来没有人拿经济学的眼光去追根溯源。
一条产业链的发现,其中的学术价值自是不必讳言。
严教授心里有判断,他也想看看,没有外人插手,陈乔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好吧,既然你想去实地调查,介绍信我帮你开了。”
陈乔山忍不住脸上泛起笑意,能说服严教授点头,论文的事就成了一多半,将来遇到问题,还可以过来求助,能省不少事。
没用多大工夫,陈乔山手里多了一张盖着北大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公章的公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