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娱乐之最强大脑 > 第385章 马可波罗

第385章 马可波罗(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教授皱眉,“的确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马可·波罗在元朝出现过,有些史学家也是试图找到马可·波罗来过华国的证据。”

学生问:“那为什么,没有客观证据的前提下,书中又与事实大量相违背,这样一位‘韦小宝’一样的人物会以伟大旅行家的姿态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课本中?”

教授:“呃……对了,这本书啊,是手抄本的,手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这也是一种解释。”

但是,以我的分析,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对东方充满了幻想的人,道听途说后而创造的一本‘游记式小说’而已。

马可·波罗是有这个条件的,首先他的确是个四处游历的商人,见多识广,这个无法否认。

其次,当时的忽必烈的赫赫声名天下皆知,强盛时期国土面积达到了2400万甚至33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这里有争议,有人认为是2400万,有人认为是3300万,且不去谈。)

作为一个四处游历的商人,他是有这个充足的条件,来获知忽必烈甚至元朝的很多信息的。

最后,据威尼斯历史记载,马可·波罗被人告上过法庭,原因是,他被起诉骗人钱财。

“这个错误大了,掉脑袋的错误啊!”

“如果真和忽必烈这么铁,是权臣和宠臣,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低级的错误呢?”

……

李凡继续道:

“第5点,刺桐城(即泉州)当时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外贸港口,港口永远停留着上百艘来自于阿拉伯的大船。

这本红遍西方的作品,口述者竟然在我们华国找不到任何存在过的确凿证据,而且书中尽是不实之处,这本更像是小说的游记,却被载入我们的历史课本大加肯定,我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

不会是,我们必须需要这个人来过元朝吧?

对了,在马可·波罗的家乡有句谚语,This-is-Marco-Polo!翻译过来就是,‘这是在忽悠人’或者‘根本不靠谱’。”

现场观众听得入迷,还有很多人陷入到了沉思中。

台下,有学生悄声问身边的教授:“教授,您觉得李凡说得对不对。”

当时的刺桐城,色目人极多,色目人就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当时元朝有民族四等级制,既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当时刺桐城的‘市长’就是阿拉伯人,当时的刺桐城里面至少有三座大教堂,七座辉煌的清真寺。

结果他到刺桐城的时候,一概不提。

……”

罗列了无数证据后,李凡继续道:这本书基本上全是问题,不像游记,其夸夸其谈和小说无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