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国策 > 第八十五章 正规战术

第八十五章 正规战术(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从第一主力舰队的航行速度计算,这时所在位置距离关岛不会超过2000千米,距离美军的海上基地也在3500千米左右。而具备海上起降能力的美军大型海上飞机的搜寻半径超过2500千米,而能够部署在海上基地上的大型侦察机的巡逻半径则在4500千米以上,所以第一主力舰队已经进入美国海军的搜索区域。更重要的是,利用美国天军在此之前掌握的信息,美国海军的侦察机可以有的放矢,而不是在茫茫大海上,茫无头绪的搜寻一支能够在10个时内航行1000千米的舰队。

要知道,在使用被动探测设备(因为第一主力舰队距离共和国的海上基地与海军基地更近,所以美国海军的侦察机北上搜寻的时候,只能使用被动探测设备,如果使用发出电磁波的主动探测设备,很容易遭到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攻击,别说完成侦察任务,飞回去的可能性都不大)的情况下,一架大型侦察机需要大约100个小时才能搜索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即便出动一个大队的12架大型侦察机,也至少需要10个小时才能搜索完这么大一片海域。

在所有用来占领军事制高点的战时应急计划中,最可靠的就是发射小型军事卫星。

从理论上讲,因为无法使小型军事卫星做到绝对不可探测,能够用来攻击大型军事卫星的地基能量武器也能对付小型军事卫星,所以小型军事卫星的生存概率不会比大型军事卫星高多少,反而会付出更加高昂的相对成本。但是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不极端追求性能的情况下,小型军事卫星的成本要比大型军事卫星低得多,而且更容易发射。更重要的是,在生存周期以“圈”为单位计算的情况下,小型军事卫星的平均有效价值,也就是在被敌人摧毁前实现的价值与自身价格的比值,肯定远远超过大型军事卫星。综合这些因素,小型军事卫星成为战争时期,天军武器装备库里的头号明星。

平心而论,在小型化技术已经朝着纳米方向前进的21世纪50年代,小型军事卫星的性能并不落后,足以完成绝大部分军事侦察任务。当然,小型军事卫星的作战使用、以及如何对抗敌人的反卫星系统,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虽然从理论上讲,如同地球同步轨道、某些极地轨道能够避开美国本土,但是却没有可能避开美国设在全球各地的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同样的道理,美国发射的任何卫星也不可能避开共和国的所有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可以说,在以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名义组建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就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可晨之机。就算某些海外军事基地容易遭到攻击,比如丢掉迪戈加西亚之后,美国的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也能通过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弥补,确保对方无法有效利用外层空间。但是这并不表示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就是万能的,也不表示军事卫星就没有价值了。

从理论上讲,要想确定一颗卫星的运行轨道,至少需要在卫星定轨之后掌握3个时间点的运行数据。如此一来,即便美国拥有遍布全世界的地面卫星探测基地,也至少需要让卫星绕地运行一周(这是卫星定规的最低标准)才能完成测量。由此可知,理论上,在卫星绕地运行第二周的时候,才能进行拦截。当然,在实战操作中,一般会等到卫星绕地运行好几周之后再进行拦截。

第八十五章 正规战术

从时间上推算,最快1月8日傍晚,最迟1月9日清晨,共和国海军的第一主力舰队就将到达雅浦群岛北面海域,而美国海军的第51舰队最快只能在1月11日夜间到达,由此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在第51舰队到达之前,第一主力舰队不但可以从容选择最有利的阵位,还能选择战场,甚至能够半路伏击美国舰队。

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的猜测,而是合情合理的分析。

因为第一主力舰队的最大航行速度为70节、第51舰队的最大航行速度为60节(“长滩”级的最大设计速度为60节,而不是70节),而且都可以持续航行好几天,所以两支舰队迎头航行的话,会合海域不是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面,而是在群岛东面大约4000千米处的威克岛附近。即便考虑到第一主力舰队不可能大摇大摆的通过马里亚纳群岛中部海域(美军在塞班岛以北的海域部署了至少10艘攻击潜艇,而且这些潜艇的首要任务不是袭击前往塞班岛的高速运输船,而是监视过往的舰队与船队,防止驻扎在那霸的共和国海军舰队长途奔袭珍珠港),必须绕道而行,第一主力舰队也有可能在玛利亚难群岛东部海域设伏,偷袭美军第51舰队。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能不能偷袭第51舰队,需要的只是勇气与胆魄。

由此可见,避免遭到攻击,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有很多办法。

事实上,开战后,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都在按照计划行动,即根据其他军兵种的作战需求,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发射特定的小型军事卫星,以完成特定的任务,比如收集战场情报。比如在2059年1月2日,共和国天军一口气发射了10多颗小型军事卫星,其中一颗在被击落前从中美洲地区上空通过(最后在加勒比海上空被部署在波多黎各的美军地基高能激光器击落),拍下了正在巴拿马运河中航行,还没有进入太平洋的几艘“长滩”级主力舰。

在5月7日中午(美国东部时间是凌晨),美国天军就从部署在太平洋中部吉尔伯特群岛东面的贝克岛附近的海上航天发射船上发射了2枚运载火箭,一口气将大约20颗小型军事卫星送上了好几条完全不同的绕地轨道,以此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从不同的方向通过琉球群岛。毋庸置疑,这些卫星都会被击落,而美军需要的,只是在其被击落之前,至少保证每个批次有一颗卫星能够到达琉球群岛上空,并且按照预定的程序派下与发回照片(接受照片的就是在附近海域活动的美军潜艇)。

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内,美国天军的航天发射船又分两次发射了4枚运载火箭,将将近40枚小型军事卫星送上绕地轨道。由此可知,至少到7日22点之前(美军第三次发射小型军事卫星群),美军的侦察卫星都到达了琉球群岛上空,拍下与发送了照片,而且美军的情报部门根据照片判断出了第一主力舰队的行踪,不然美国天军没有理由发射。因为美国天军没有在5月8日凌晨4点,也就是应该进行第三次补网发射的时候采取行动,所以可以大致断定,第二次补网发射的小型军事卫星要么没能到达目标区域、要么没有能够发现第一主力舰队。

也就是说,在5月8日凌晨的时候,美国天军跟丢了共和国海军的第一主力舰队。

显然,美国当局肯定不会怀疑共和国海军的勇气与胆魄。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第一主力舰队,并且密切监视它的一举一动。

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在,在1月7日之前,美国海军就向琉球群岛以东海域派遣了数艘攻击潜艇,密切监视那霸港,以及群岛中所有可以供大型战舰锚泊的天然港湾。因为美国海军曾经以那霸为基地,驻扎琉球群岛数十年,非常清楚群岛的环境,所以美国潜艇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一任务,甚至能够将用于侦察的小型无人潜艇送到距离那霸港不到10千米的地方,用来搜集进出那霸港的各种舰船的声纹信息。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首先发现到达那霸港的主力舰队,并且记录下“秦”级声纹特征的就是一艘在那霸港附近活动的美军攻击潜艇。非常可惜的是,这艘潜艇发射的小型无人潜艇在跟随主力舰队活动的时候被舰队里的反潜驱逐舰发现,为了将极为宝贵的资料带回去,该潜艇在让小型无人潜艇引开舰队反潜力量之后就返航了,没有做得更大胆一些,比如向舰队里的那几艘极为醒目的主力舰发射几条重型鱼雷。

随着第一主力舰队从那霸港出发,美国天军与海军展开了一场“追踪接力赛”。

虽然在美国参战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就在第一回合的战斗中将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一锅端,并且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让对方的民用卫星系统全面瘫痪,到只剩下有人轨道空间站的时候,也不过就10来个小时。但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残酷战斗,并没让两个超级大国对“制高点”失去热情。可以说,早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就意识到,因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不受国界约束,除了极少数运行在特殊轨道上的卫星之外,几乎所有卫星都会经过敌国、或者敌国盟国上空,从而遭到敌人地基拦截系统攻击。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己方的航天器,唯一的办法就是摧毁对方的地基拦截系统,而这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前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早就在为战争做准备,并且制订了一整套的战时应急计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