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医崛起(中)(第1 / 4页)
处理这事儿,李大成有办法。而且算是早有定计,但处理这事儿之前。桂顺却需要去做一些事情。
在朝为官,任何攻讦都不能小觑。更不能等闲视之,这次攻讦桂顺的人,给他戴了一顶吃里扒外的帽子,一旦坐实了,很容易破坏桂顺在老娘们眼中的印象。
处理洋务与吃里扒外,也就一墙之隔,御医、名医被洋鬼子挖走之事与桂顺没多大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幕后之人的攻讦,这幕后之人是谁,不难想象,除了庆王没别人。
“桂哥,你请上几个伤科名医去庆王府走一趟吧!”
经过顾其行那边的证实,攻讦桂顺的大多都与庆王府有关联,得到确切的消息之后,李大成这边也做出了回应。
中医在防治鼠疫之中取得了极大的战果,李大成看到了中医崛起的契机,华夏崛起的契机,洋鬼子们当然也看到了神秘东方所孕育神秘中医比之西医的一些优势。
辅以李鸿章、徐桐、翁同龢等大清重臣的长寿,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三位都过七十了,徐桐今年八十了,而且清国官员之中,许多人都比西方的官员长寿,这一点确实是中医善调养的典型例证。
中医防疫有功而且可以延长寿命,这一点经过诸位在华公使的简单总结之后,发回了本土,各国权贵阶层,也就有了接触中医想法,而且这个想法还是亟不可待的。
老娘们逃到了山西,京师的秩序虽说还没有大乱,但也不能说是秩序井然,混乱之中,自然机会多多,和谈需要时间,借助和谈的闲暇时间,各国公使就开始对太医院使劲了。
有些事儿,有个说法叫做上行下效,大清驻欧美各国的公使都是什么出身?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出使英法;李鸿章的三个儿子,一个出使日本,两个做过出使参赞;曾李的后人都去了西洋东洋,那里显然是不错的。
“去庆王府?老二,咱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打了庆王父子,受益最多的就是桂顺,京师的泼皮敢随便打庆王父子?这是瞎话,没有人指使,这样的案子哪一个敢做?
庆王父子被重伤之后,桂顺直接参与和谈,若说此事与桂顺没关系,只怕许多人不信的,在桂顺心中,打了庆王父子之后,两家的关系就是死仇了,同为宗室?这话说出来更可笑,真要论血缘关系,桂顺想跟庆王攀扯,起码得上数五代,在民间出了五服也就不算是实在亲戚了,宗室之间那点情谊,早随着权势没了。
“去拜会,自然不是自找不痛快,而是给那两父子添堵!
咱们能揍他一次,再揍第二次也容易,上一次破了相,下一次就可能缺胳膊断腿了,跟振威军掰腕子,他们没那个本事。
有人说华夷有别,有人说西洋东洋遍地黄金,各人的心思各不同,洋鬼子拉拢几个御医或是御医的子嗣弟子,只要许上些好处,难度并不大,各地的名医也是一样,总有向钱看的,拉拢几个出洋也不算太难,向往更好的生活,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但这些事儿传出来之后,却在京师引起了一些对桂顺不利的舆论。以防疫药物换取枪械,并发往东三省,桂顺与李鸿章做的事儿,有些也是瞒不住的,这次有御医想要出洋。还有各地的名医被洋鬼子拉拢,许多人就将桂顺作为了攻击的对象,李鸿章位高权重,虽说也有人攻击老李,但老李那边遭遇的攻讦远不如新丁桂顺。
发往东三省的枪械,可以用鼠疫做幌子。而且东三省再说也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发去的枪械,也不是给了当地的民团,而是交接到了晋昌的手里,这事儿在老娘们面前。桂顺是站得住脚的,只是御医跟名医被拉拢之事,不怎么好说。
桂顺对外的表现,就是亲近诸洋鬼子,这次中医被拉拢走的事儿,许多人将矛头对准了桂顺,说是桂贝勒做了御医们跟洋鬼子之间的掮客,挖朝廷的墙角。这话说的就有些严重了,吃里扒外这样的帽子,桂顺还真戴不住。
解释、辟谣不是办法。有些事儿只会越抹越黑,在这事儿上,桂顺不能跟那些攻讦他的人说理,想要平抑此事,只能想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