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用我不成(三)(第1 / 3页)
“土木工程啊?那这学白上了,码头海港都分不清,还玩个屁的土木工程?
眷诚,你不是来给我帮倒忙的吧?”
李大成不客气,也是想摸摸詹天佑的脾气,海港一词说出来,像官场中人多过像工程师的,太不严谨了。
“呵呵……二爷说的不错,只是下官之前没见过这种样子的简易码头,不知该如何称呼了。”
来年建房的时候。只要建的坚固一些,就是十几处拱卫胶州府城的碉堡群。李大成的这些谋划,城里那些傻子是想不出来。
几千人投入工作之后。胶州府城周边也热闹了起来,做小买卖的也多了,李大成到了胶州府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让这座冬日里的孤城,开始焕发生机了。
詹天佑来的速度很快,李大成接了老袁的电报不过十二天的时间,詹天佑就从山海关赶到了胶州府,杨士琦给两人相互引荐之后,李大成也不犹豫,直接就拿出了自己的码头草图,递给了一脸憨厚的詹天佑。
“咦……
二爷,不知这海港为何如此谋划啊?”
谋划建港的物料,这事儿也有些超出了李大成的能力范围,大体的物料,不外乎原木与条石,但用什么规格的,李大成就不清楚了,不清楚没关系,市面上有什么样的就要什么样的。
虽说来的时间不长,但胶州府已经被李大成看做是根据地了,小小的一个临时码头,与未来的工程量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以后这段时间,胶州府缺的就是物料,现在存下,不当大事儿的。
在冬季召集难民,也是个麻烦事儿,虽说李大成在胶州府城之内买了不少房产,也租了不少,但依旧不够用,听说府城这里有赚钱的门路,山东各地的难民还没来,胶州府周边的百姓就来了,不到五天的功夫,胶州府那边就来诉苦了,来的百姓太多,没地儿住了。
冬天适合疏通河道,但不适合建房,李大成觉得,胶州府百姓聚集府城这事儿,也是有人在给自己下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数会越来越多的,没有个解决办法,当人潮的数量超过胶州府的承受能力时,大冬天里没地儿住的人们,就会离开,一旦走了再召集也就难了,李大成李二爷的信义就丢了!
不能建房,李大成也有别的法子,靠近府城的地方,有一块荒地,大概五六百亩的样子,李大成到了地方,花了半天的时间,让人标记了一下,剩下的就是干活了。
见了李大成拿出的大异寻常的码头图纸,詹天佑并没有注意图纸的粗糙,而是对这异形码头产生了兴趣,至于海港一说,完全是出自官场的考量,为在场的两位大人留面子呢!
“眷诚,你说这是海港?你是留洋回来的,学的是什么专业?”
专业人士,就该有专业人士的口吻,李大成设计的本就是临时的码头,海港一词,过了!
“二爷,眷诚学的是土木工程。”
杨士琦代詹天佑回答了李二爷的问题,这位李二爷可真是能得罪人,人家是来帮忙的,您能说话客气一些吗?
冬天不能建房,还不能挖坑吗?离开了海岸线,挖下去三五米才能出水,挖一个两米深的坑。上面弄上屋顶,可比一些草屋暖和多了,只是多少有些潮气而已。
五六百亩,四十多万平的地方,登去一大半的道路占地。至少还有二十万平左右的居住面积,三平一个人,可以住六七万人,挖出的土方也能用在建港之上,不够李大成手里的荒地多的是,再挖就是了。
李大成设计的窝棚跨度是五米。两个窝棚之间的距离二十米,等开春过后,直接将这里建成一个居住区,地下室也就有了,跨度五米的房子。五米的一个小院,还能剩下十米的道路。
要么说吗!这商机跟买卖都是逼出来的,李大成一句话,胶州府城之外就开了轰轰烈烈的挖坑工程,为了防备人来的太多,李大成接连在府城周边选了十多块这样的荒地,现在是窝棚,明年开春之后就变两层小别墅。气煞那些个看热闹的货!
荒地的选址,李大成这边也是有讲究的,避开了几处河道。这十几处地方,正是胶州府的空门所在,有了这十几处住宅区,胶州府城就多了延伸至城外至少五公里的外延阵地,推出五公里之后,一般的火炮就不能炮击府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