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远水难解近前渴(第2 / 4页)
大唐的爵位,虽非汉晋时的国之重器,但也将不轻易授人。要授,也只是授虚封爵。
这些加起来,差不多四万户,外加近四十万亩爵位永业田。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一年将为朝廷拿回几十万石的粮食和十几万匹绢的进项。
“诸王实封租调食半,功臣实封三之一入封国,三之二入官府。庸归朝廷。”
亲王的八百户,郡王的三百户实封,也只能拿一半租调收入,庸归朝廷。其它实封公侯伯子男的实封,则只能享受三分之一的封户租调,三分之二则归朝廷所有。
“每户以三丁为限。”
等第三代,则嫡长孙为县公。
第四代,嫡曾孙降等再为县侯,直到第五代县伯,然后五世而斩,第六代不封。
这样一来,原来宗室近亲旁枝六十四王,便只剩下六王。
他们原来赏赐的各种数量的实封户等,也俱按新制或削或收。
当然爵位削降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便是永业田。
本来宰相们还打算参考魏制,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的,最后还是李世民考虑到实封功臣其实并不多,所以也就不再细分了,统一是三分食一。
但还是把庸全都收归朝廷,封侯们只享有封户的租和调,也就是本该交给朝廷的粟和绢。
每户的丁口数则从原来最高上限七丁,改为上限三丁。
那些娃娃堂兄弟们、侄子们,李世民这次是一次撸到底了。
不过考虑到他们也都是皇族宗室,因此李世民最后打算给这次除爵不封者,另授以勋官或散阶,也算是给予一些安慰,同时给他们按勋爵赐给永业田,以为补偿,但也须成丁之后方授。
按制,爵位皆有相应永业田,比如亲王一万亩,郡王五千亩,国公四千,郡公三千五。
李神通爵位不变,永业田不变,但他的十个儿子,王爵全收,因此每人原给的五千亩爵位永业田收回,若另有官职勋官,则永业田不累加,只取最高。
李神通只要没死,他的十个儿子非特旨不封爵,他死后,嫡长子才降等袭爵,其余儿子皆不封。
袭爵始给爵位永业田。
一次性削了五十八个王,再加上玄武门当天杀掉的齐王元吉,以及他和建成的共十个儿子,朝廷将实际减少六十九个封王的实封、爵位永业田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