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心态(二)(第2 / 3页)
这两份报纸在创刊的时候,其内容就是简单的罗列了很多商家的商品报价,让读者能够清楚的看到每家店都有些什么商品,以及同一种商品在哪家店的价格最低。
尤其是慧聪商情报。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的消费者对电脑几乎都是外行,对于电脑配件的品牌,规格,价格等,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
这个时候刚面世的慧聪商情,还是一本连封面都没有的油印小册子。上面只是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了不同品牌的主板,内存,cpu等配件在各个店铺里的不同报价,然后给出了一个综合指导价。
就是这么一份薄薄的,成本不到两毛钱的小册子,当时在中关村各个电子市场的门口,能卖到1块钱一份。最火的时候,就连几个礼拜以前的过期版,都能卖到5毛钱。
后来的慧聪公司,就是凭着这本小册子在当时的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名气,最终发展成了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集团公司。
..................
忙碌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特别的快。一转眼,便是一个礼拜过去了。
这一个礼拜里头,开店前那些繁琐的筹备工作,把李广志他们几个人忙得是晕头转向,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没有了。
他们忙的头一件事,就是花半天时间打印了四十多张“请求谅解信”,准备了四十多份精致的点心食盒。然后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去拜访了方圆30米内的所有店家,目的就是请求他们对自家店将要开始的装修工作给予谅解和包涵。
在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花掉了一整天的功夫,让李广志感觉十分的蛋疼。
在李广志看来,歌舞伎町街里三千多家大大小小的风俗店,和当时的中关村在某些方面是颇有相同之处的。而那些对歌舞伎町街缺乏了解,对风俗店抱有神秘感的懵懂游客,又和电脑外行的消费者是多么的相似呢!
所以,他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一份介绍性的小册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歌舞伎町街里各大风俗店的服务内容,特色,以及价格,揭开歌舞伎町街上蒙着的神秘面纱。
等这份小册子在受众群体里慢慢的发展出名气之后,甚至还可以改为免费发放,或是以成本价销售,从而扩展出更大的知名度。而盈利模式,则可以转由从各大风俗店那边收取广告费了。
这样的设想自然很美好。但当李广志开始从事了案内人这个职业,并在歌舞伎町街里混了一段,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他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不切实际。
但是在日本这个规矩多到奇葩的社会里,这个面子上的工作不做的话,那是绝对不行的。
按照装修公司那位项目担当的说法,如果他们事先没做这个工作的话,那他的装修工人是不敢开工的。因为,只要旁边任何一家店的老板觉得不高兴了投诉一下,工程就必须得停工,而且,连讲理都没处讲去......
在忙完这个破事儿之后,李广志就把剩下的事情都扔给了黎晓牧和孙大勇,自己则专心的开始准备店内的宣传资料和招贴画。
这个工作是他主动承担下来的,因为这个工作关系到他脑子里酝酿了很久的一个后续计划。
在孙大勇头一次给他介绍案内人这个行当的时候,他那会儿还没有想到“无料案内所”这个点子。当时他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慧聪商情报和精品购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