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爱国洋人汤若望(第2 / 5页)
“不能这样简单,如果只是意味地挑战中国的学者,意义不大。更可能因此激怒他们……你应该明白,让他们不认为你是朋友的时候,会多么可怖。我们需要足够的朋友……”汤若望说。
“那些使节……”南怀仁开了个头,很快又明智地选择了闭嘴。
“如果指望他们,将带来更多的绝望。”汤若望迅速表达了态度:“别忘了,我们之前的遭遇。也许,他们的确可以联络到皇帝陛下。但这样将影响我们的立场,不能被中国人信任,传教的事业就必不可免地被抵制。”
故而,对于汤若望而言《崇祯历书》有进无退。
为此,他开始频繁在京师大学堂里邀战钦天监学者、官员。
第七次了,这样的战斗已经进行第七次了。
七次战斗,一次次让汤若望的名声在京师不断扩大。
但是,他想要的最重要的成功却始终没有获取。
但是,和平的到来同样也让反对派更加强大。在中国国势衰微的时候,不少人救亡图存,虚心学习。但当中国人证明了自己的力量,以更加傲然的姿态面对外国人的时候。他们对西洋学识的态度又有了微妙的想法。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更强,中国人更加如此。
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尽管崇祯历法已经写出来十多年了,却是一年比一年都更加难熬,看不到正式颁布推行的机会。
直到一个转机到来,才让汤若望等人的处境得以好转。
那便是京师大学堂里,皇帝陛下推动的中西文化交流。
这一点,他无可奈何地怀念徐光启。
如果有徐光启在,他便可以接通大明最高权力层,将他七次学术辩论胜利的消息传出去。但现在,他却哭闹着,如何才能让中国的皇帝陛下知道他的名字。
他已经在京师大学堂守了好几个月,却一次次错过皇帝陛下的秘密到来。
而最近一次的学术辩论,更是因为皇帝陛下伸手宫廷传言的苦恼,于是直接没有在出宫玩乐散心的兴致。
“那我们……再举行第八次?”南怀仁说。
当西方使节来到中国时,交流过后的中方学者态度大变,变得开始渐渐认可起了西方学术。伴随着双方交流的密度与深度不管扩大,汤若望再度推动起了此前一直未能做到的事情。
推行《崇祯历书》。
很显然,他盯上了大明钦天监的位置。
这一点,东西方一样。只有接近皇帝,接近权力,才能让你顺利地在这个国度生活,甚至做一些事情。
传教是个大事业,没有足够实权人物的支持,便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不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