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节 瓜分海权(第2 / 3页)
而崇祯皇帝可不是个能给臣子担责任的皇帝,陈新甲就是一个例子。杨潮不想做另一个陈新甲,但是陈新甲虽然贵为兵部尚书。却依然只是一个文官,杨潮却是一个武将。
以左良玉为例子。左良玉于去年朱仙镇大战败于李自成,然后带兵逃到襄阳,李自成攻占襄阳,左良玉又逃到武昌,张献忠几个月前攻略武昌,左良玉又带兵逃到九江,在九江府大掠,跟当地文官产生冲突,可是皇帝还不是默认了,熊明遇也只是派侯方域带书信去安抚。
左良玉可以做到让皇帝、朝廷和文官无可奈何,靠的是什么,是手里二十万大军,连抢掠九江百姓这种事朝廷都能忍受,区区跟郑芝龙做生意的事情,朝廷怎么可能忍不了,具体就看杨潮的实力如何了,如果杨潮还是现在这几百人,文官肯定想着动手,要是杨潮手里有一万兵呢,文官怕是就投鼠忌器,不能忍也得忍了。
一连计划了三天,杨潮终于带着写好的计划。再次找到史可法密谈。
“你要跟郑氏合作?”
史可法听完杨潮的意思之后,当即有些顾虑。
杨潮点点头:“没错。眼下大明朝。也就只有郑氏手里才有大量通海的船队。要是我们自己来做海贸,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养出熟悉海情海况的水手的。所以想尽快从海里取利,就得让郑氏分一杯羹。或者说我们分郑氏一杯羹。”
史可法点点头,这倒是没有错,郑芝龙是海贼出身,后来投靠官府,靠着黑白两头通吃,接着官府的支持。扫平东南沿海一带所有的海寇,他手里战船上千条,亡命的海员数以万计,就是朝廷也不能轻易动他,只能默认他从福建广东一带破坏朝廷海禁,牟取暴利!
因此虽然朝廷一直禁海。但是明里暗里这些货物都在流出,走私这种事情。放在几百年后都禁不住,更何况明代了,想想后世美帝多么强大的海上力量,还阻挡不住偷渡的小船,而大明朝自废武功已经一百多年了,郑和船队连海图都烧了,怎么可能挡得住走私,说句不好听的,大明朝的海军实力还比不上那些海盗呢,拿什么阻挡人家发财。
也就是因为这个时代技术还不够发达,海上航行风险太大,所以贸易量还没大到影响大明物价,因此官府才没有彻底关注到这个事情,走私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但是别人都能做,皇帝不能做,朝廷不能做。
因此杨潮要想帮朝廷赚海贸的钱,近的要在松江府一带的豪族身上虎口夺食,远的要跟一个个海商势力明争暗斗,别的不说,仅仅福建的郑芝龙集团,动动手指头就能灭了杨潮了。
松江府的豪族还好办,他们一般也只是给郑芝龙这样的海洋势力供货罢了,真正可怕的还是郑芝龙这样的巨鳄,杨潮可以自己办货,可以自己造船出海,但是到了海上,命运就不在自己手里了,不但要看老天的脸色,还得看郑芝龙的脸色,郑芝龙一个不高兴,估计杨潮的船队只能是有去无回了。
别说杨潮了,连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还不得乖乖的给郑芝龙交税,换取郑家的令旗,然后才能在东方这片海域做生意吗。
但是跟郑芝龙合作不是史可法忧虑的,史可法忧虑的是:“一旦跟郑氏合作,万一事情泄露,怕是圣上和朝廷都会很为难的。”
杨潮轻轻笑道:“与郑氏合作的明明是末将,跟圣上和朝廷有什么关系呢?”
史可法一听杨潮这话。也不由动容,杨潮这是在替皇帝和朝廷担这个干系了。
史可法心中暗自感到对杨潮有些不公平,不由嘱咐道:“杨将军还是小心为上。若是事情泄露,还是会很麻烦。”
杨潮点点头,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一旦事情泄露,肯定会有大批官员弹劾自己,尤其是那些出身江南,跟走私的巨室豪绅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文官,他们肯定会疯狂的弹劾杨潮。
很显然,杨潮没办法跟郑芝龙集团在海上竞争,而且就算竞争,手里也没有硬实力。
在陆地上,在长江上,杨潮还能有点作为,可是到了海上,光是操帆的船长杨潮就没有一个,张大桅在长江上驾船没问题,可到了海上,连方向都分不清了。
从软硬各种实力考量,杨潮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跟郑芝龙这样的势力抗衡,那么就只能合作,依然允许他们分一杯羹。
这样一想的时候,杨潮突然感觉到,自己手里的山芋确实很烫,但是诱惑也非常巨大,因为这件难做的事情,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权力。
那就是,如果做好了,自己有可能跟郑芝龙瓜分大明的海洋贸易版图。想到郑芝龙集团每年传说上千万的利润,杨潮就感觉到这个险值得一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