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节 华夏会盟(第3 / 4页)
从南京往南北眼神的铁路南到广州,北已经修到了北京,并且延伸出了张家口。
荷兰人也大大加强了东方航线的开拓,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事印度到中国、日本的三角贸易的船队规模从百位数急速扩充到了上千艘,为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增发了一千万荷兰盾的公司股票,结果认购入朝,而且一股难求。
因为荷兰人的大力经营,他们几乎垄断了印度洋到太平洋两洋之间的转口贸易,无论是中国海商还是西方人的公司,都无法跟他们竞争,英国人始终打不开局面,当了机会海盗,结果被大明和荷兰人连手绞杀,连他们在印度的据点也一一拔出,让英国人彻底失去了在东方的立足点。
海洋贸易就这样五年间翻着翻的增长,华夏五年进出口贸易额达到了五千万两,其中主要是跟华夏内部的贸易,大明国内贸易还超过了这个数字。每年沿海地区的国内贸易额有一亿两规模。
不过大明的贸易依然是顺差状态,每年顺差达到了一千万两白银,杨潮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要限制白银进口了,因为大明银行的存银已经达到了一亿两,信用坚挺无比。用国家信用发行国债来增发货币的情况下,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白银。
江南以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已经出现蜕变的姿态,城市人口开始暴增,苏州、南京、扬州等过去的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不稀奇,连松江府、杭州、广州这样的城市也成为百万大城,似乎就预示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大潮了。
第二解决了国内的独立势力,谈判的时候,杨潮给了李定国两个选择,一是爵位降等,从晋王降到晋国公得千顷封地,军队接受杨潮的收编。成为杨潮手下一员;二是让他在打下来的缅甸北部裂土封藩,统管阿瓦王国以北的独立土司。
李定国接受了第二种。保留了军队,获封镇南郡王。成为华夏藩国之一,每年向天子进贡十万白银或者同等价值的土特产,并且在天子征召的时候派兵参战。
夔东军则接受了收编军队,并且整体迁移到四川分地定居,当然他们也获封了从伯爵到男爵不等的爵位,享有一定的庄田。
天下会盟之后五年。
杨潮始终没有出关。
内地经济则恢复了原来的盛况。湖广再次成为了大明的粮仓,湖广丰天下足,因为有湖广的粮食支持,还有海外殖民地、以及缅甸、暹罗、越南等盟国进口的超过两千万担的粮食,江南老百姓种植粮食的收益实在是不划算。因此才促成了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同时乡下开张桑蚕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河南、陕西甚至云贵等地都从战争的阴霾中走了出来,北直隶和山西的土地也都分给了当地的过去被当做包衣的百姓,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以往的程度,但是也出现了丰衣足食的景象,起码大家都吃喝不愁了。
唯独四川还在缓慢的恢复着,劳动力不足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四川人口还不到两百万。连成都平原都占不满,大量地区还是一片蛮荒,战争对这个地方的伤害。尤为严重,没有十年二十年很难抚平伤疤。
政治上杨潮已经解决了各种不和谐的问题,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官员,习惯了高薪廉洁,同时抑制没有松懈,并且不断完善的监管制度也保证了这种廉洁风气持续下去。而且大量从军过的书生背景的官员,做事自然有一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官府运作十分的高效,基本上可以满足杨潮十天之内一条政令下达到底的要求。
政通人和的情况下。北伐草原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多尔衮带着八旗势力,将漠南漠北整合成了铁板一块,号称控弦四十万,多次试探性的攻击过边墙,但是都被大明军队击退。
这几年经济形势越发的好了,以会盟开始的纪年,华夏五年,大明王国财政收入达到了八千万两银子,还可以发行一亿两的债券,一部分用来偿还旧债,一部分用作财政开支。
各项行业都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为主的经营模式,尤其是纺织业,纺织业中又以松江的棉纺业最佳,吴淞口岸每年进口的印度棉花价值超过了一千万两,大明最普通的百姓,只要有工作的,每年也能添一件棉质衣服了。
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以龙江船厂为龙头,姚匠头在买下了荷兰人在台湾的造船厂后,也请来了许多荷兰工匠,将荷兰人的标准化造船方式继承了下来,已经开始能够跟荷兰人在巴达维亚的造船厂正面竞争了,开始从荷兰人手里抢夺大明商人的订单了。
造船业发达的原因是运输业的发达,开了海禁之后,江南、福建和广东的海商活跃起来,以福建的海商最为强大,从南洋到日本他们占据了六成以上的贸易额,广东的海商主要从事南洋贸易,而江南的海商则主要从事朝鲜、日本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