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博浪沙(第4 / 5页)
一叶而知秋,《史记》在大泽乡起义就刻意黑化了秦国,整个历史书中的记载,又有多少值得相信?
儒生代表了儒家的思想,这些儒生就是秦国,在全境推行依法治国最大的阻碍。儒生与秦国之间,也正是一种不死不休的结局。
更何况,六国文字多有不一样,一个字也许就有几十种写法。这种状况,对于已经统一的帝国,对于百姓们的交流,自然有害无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秦始皇才下令焚书坑儒。
但是战国的历史却证明,秦国使用秦法,却让国家越来越强大。几百年来秦人能适应秦法,不觉得残暴、苛刻,唯独六国贵族觉得苛刻么?
历史记载那场闻名后世的大泽乡起义,其原因居然是:陈胜、吴广等人,因为朝廷征发徭役,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国法津规定,众人都要被杀头。
这些可怜的百姓,因为被逼无奈,这才起义反秦。
《史记》上面如此记载,后世之人读到这段史料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愤愤不平,大骂秦国律法没有人性,逼迫百姓不得不造反。
可以说,这道记载却是坐实了秦法苛刻,秦人统治残暴的事实。
也许秦始皇不杀六国宗室、贵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其中也未尝没有秦法的影响。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对待六国宗室、贵族宽宏大量,他们却想着国仇家恨,一直密谋推翻这个统一的帝国。
及至后来,待秦国灭亡以后,秦国宗室却被六国余孽屠戮一空。到底谁残暴,谁仁慈,却是引人深思。
至于秦国因为****被农民起义推翻,这个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些无稽之谈。
秦国的律法虽然苛刻,但是从秦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法对于普通百姓却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秦法触犯的,只不过是老贵族的利益罢了。
然而,后世考古学家出土的文书,却发现了秦国当时的律法,居然与史书完全不同。
出土的秦国《徭律》中明文规定: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
意思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2副铠甲的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遇到降雨之类不可抗力,可以免责。
由此可见,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动机,完全与事实不符。若他们果真是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根本不会受到责罚。
文昭在后世看到这个出土的《徭律》以后,心中暗暗为秦国喊冤。背负了几千年****的秦国,终于在被考古学家发现一些端倪。
废除奴隶、军功授爵、奖励耕战、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废除贵族的分封世袭制度,这一切的一些,对于百姓来讲都只有好处。
这些秦法,剥夺的只是贵族的权益。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六国才一直如此敌视秦国。在士大夫以及贵族看来,哪怕其实他国家统一天下,他们作为贵族的权益也能保留。
唯独秦国统一天下,他们却会因为秦法,而丧失自己的特权。
秦国推崇法家,一直致力于依法治国,自然是天下儒生的敌人。为此,不少儒生可以歪曲秦国律法,讲诉秦法的苛刻、残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