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商周英雄录第十章意外获鹿(第2 / 3页)
这里不说妹姜一群女孩子们在回村路上的欢声笑语,单说姬孩。
离村子比较远些的水洼里面,就是可以捉到大鱼。姬孩很快就用渔叉插到了两条尾巴红红的大鲤鱼。
此时夕阳返照,水洼里倒映着西天边的落日和晚霞。姬孩看到一只离群的母鹿带着一只鹿崽,正在那片野桑林边缘处的一个水洼边饮水,远处里还传来了呦呦鹿鸣。
放眼周遭,姬孩发现,此刻自己身处的这一片天地,可真是一幅美丽的远古山水画呀。那葱郁的山林,反射着夕阳的红色光芒,远处的天地之间,水陆交错处,似乎还有着淡淡的烟岚在浮动,天空里归巢的鸥鸟相互和鸣,那修长的翅膀,滑过已经开始暗淡下来的碧蓝天空,留给人的是一种飞翔的优雅和对于自然的敬慕。姬孩目送飞鸟,感觉自己此刻的心情就和这片天地一样,幽静而辽远。
突然,姬孩耳中传来了一阵动物的惨叫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只金钱豹已经死死地咬住了水边母鹿的脖颈,那幼小的鹿崽,恐惧慌乱不知所措地围绕着自己正在豹口下挣扎着的妈妈来回奔跑着,口中还发出了哀哀的悲鸣。
大家就都纷纷摇头或点头,七嘴八舌地就说开了:“没也什么不一样的啊······好像是比以前呆了些······不是呆,是不像以前那么油滑了······以前他见了我们,就老是贼眉鼠眼地对着我们上下乱看,还爱说些个油腔滑调不三不四的话······今天你们发现了没有,这家伙的眼睛是直的······对,是直愣愣的······不过,只是向着一个人的身上发直呢······”
一群女孩子于是就都围着妹姜又起哄欢笑了起来,只有妹姜没笑,她知道大家又要开始拿自己来取笑了。于是就说道:“你们别胡说啊!他爱看谁看谁,不关我的事。”妹姜说着这样的话,但是心里却也还想听听众人会怎么说,她自己也感到这种心理有些奇怪。
有人就问道:“你们说,一个人要是换了魂儿了,那这个人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这么一个深奥的问题,很让大家的思维费了一番周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如果是换了魂儿了,那这个人就又是他又不是他了。是他,是因为他还是他以前的躯体;不是他,是因为他身体里面主宰他的东西变了。这样,大家再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就等于是见到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对于这个人的一切认知,都是要重新再来一次的。
一路上,女孩子们讨论的热烈非常,只有妹姜不说话,但是姐妹们的议论,她都听得很仔细。内心里隐隐约约的有种感觉,仿佛是以前那个面目可憎的姬孩已经走远了,现在走过来的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姬孩。想到这里,她自己也不禁心中一惊。赶忙收回了这种想法。
姬孩放下鱼篓,就地捡起一把大小适中的卵石,放长声音呐喊了一声,就向着豹子冲了过去。
这时,快嘴的小荷就问道:“妹姜姐,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个姬孩老是死皮赖脸地想要亲近你,你就是一副冷面孔对他,现在你怎么看这个姬孩?”
妹姜说道:“别胡说,难道以前他就没有追求过你们?世上哪还真有脱胎换骨的事啊?是不是你们中有谁已经和那个家伙有来往了?”
大家于是又是一阵哄笑,有人还彼此指认对方和那个姬孩有了关系,以此来博得大家的一阵欢笑。只有那个最后跑出桑林的菊秋笑得有些勉强。原来,在姬孩坠崖前的几天,就已经和这个菊秋有过一次幽会了。那个晚上,就在菊秋家的后围墙边,菊秋心甘情愿地让那个姬孩浑身上下又亲又摸地给整了个遍。
前面说的小荷是周族人,这个菊秋只是族长姬章家仆佣的女儿,祖上是周部族在战争时擒获的戎狄族的奴隶。商周时期,虽然被后世史学家定性为是奴隶制社会,但是当时人们真正地社会生活状况却是丰富而又生动的。刚开始经过战争擒获的俘虏,的确是被当做会说话的牲畜来使唤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是一种生死对立的关系。但是天长日久,战俘们放弃反抗了,就会逐渐融合到俘获了他们的部族里面去了,两三代人之后,姓氏也都改变了,只有主仆关系,而没有了生死敌对关系了。
这就是中国人奴隶制时代的真实社会生活方式,是中国人定居农耕的社会生产需要,早早地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种下了这种融合共生的思想原则。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根——用当代西方人的语言模式来说,就叫做文化核心价值观——那种好生不杀、厚生善养的仁爱情怀,老早的就伴随着中国先民们种在田地里的庄稼,而一起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之中了。说得简单直白一些,向善、向美,追求真实真诚真心,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