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灵变 第67章 评说儒、道、墨三家思想(第2 / 3页)
慈云道:“有两种中国人。历来不在中国皇帝弓弩的射程范围之内,中国也唯其有了这两种人,才使得一部中华历史活色生香豪情万丈,在逍遥与铁血之间不至于沦落为是一潭死水。”
慈宁听得眼睛发亮,急迫地问道:“是哪两种人啊?”
慈云说道:“所谓‘道墨之学不入帝王彀’。中国人的主流文化思想中原本就有三种生活状态,以孔子之学为圭臬的儒家思想主导着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其次便是由道家思想所主导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再者便是由墨家思想所主导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
慈宁问道:“师姐,那道家者流。不就是道教吗?”
慈云摇头说道:“非也,非也。道教和道家思想并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自古便是地分南北,早在有文字记载的西周信史时代。南方楚地就与中原及北方地区有着极大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就更是与北方诸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大有径庭了。这一点在文学典籍里面反映的是最为真切的。北人凝重写实,善于记录描述;楚人飘逸多思,善于遐想寄情。一部屈原的楚辞及庄周的南华真经,充分表达了楚地文化与中原及北方文化的不同,所以在秦国扫平天下之时,亡了国的楚人便流传着一句话了,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也许只是历史上项羽灭秦之后才兴起的一句民间童谣,但是这也足见楚地文化与中原及北方文化的对立了。
慈云道:“那是中华民族内部个人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缘故。”
慈宁大睁着双眼,在月色中凝神望着慈云的面庞。显然,她是不明白慈云话里的含义。
慈云好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道:“所谓流水不腐,中国以往的分分合合。那都只是在华夏大地之内所上演的一系列历史节目,当中国人的整体力量充满了这个广大的地域之后,也就好像是一个人吃得太饱了。消化不了那内在的东西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外来力量的介入。当年佛的使者东来传法,便是这样一种情况。近代西方世界里的诸般思想传入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活的失去了自信的缘故。面对世界人类的整体大变革,中国的孔子之学,好像是已经寿终正寝了。
当年,在孔子的时代,佛肸和公山弗扰作为大夫家的家臣,在背叛了自己的主子。占据了一个区区的小县城之后,都曾派人请孔子到他们那里去做官,孔子也都是欣然欲往,但却都被子路给制止了,孔子因此也就都未能成行。虽然没去成,孔子却也辩解说,自己之所以是要去,那还是为了要去恢复周礼的,再者说了,自己又不是个葫芦。是可以整天挂在那里不吃不喝的。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之学其实也就好比是一件精美的器物,孔子本人其实也只是想将自己这怀中的美器能够尽快地卖出去罢了。也好能够实现他自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君子生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是孔子的夙愿,那大济苍生的豪言壮语,其实并不是孔子的志向。孔子只追求一种尊卑有序的和谐社会生活,在他看来,一切皆有等级之分,君王之与百姓、君子之与小人,就好像是天空和大地相比、日月与群星相比的关系,本来是万法平等的关系。可儒家学说却偏要住相观色,将事物硬是穿凿附会地给分出个高下来。儒学认为。一应人等,大家只要是能够各安其分就好。是君子老爷的就要有个君子老爷的样子,最好是还能够心怀仁爱。是愚夫黔首的就也要本分做人,虽然下等人没有向别人推行仁爱的资格,但是也绝对不能够心存僭越非分之想,这样一来,社会也就和谐了。在孔子的眼中,不存在什么人压迫人的问题,世人只有安分亦或是狡猾奸诈的百姓小民与有仁德亦或是缺乏仁德的君子老爷之间的区别而已,即使是强盗来做君王了,只要是不再杀人放火了,儒生们也就还是会争相去报考官职的,他们都是一些像他们当年的老祖师爷孔子一样的热衷于在天下去推行周礼的正派的好人。中华文化中汉奸意识的广为流行,其根源也就在于此。说儒学是一种汉奸文化,也不为过。有清一代,单就衣冠服饰来看,女人仍旧延续明代旧制,男子则全部满服剃发,民间号称这是‘男降女不降’,其实,在清代朝廷里面为满人皇帝做奴才以治理天下的汉人,哪一个不算的上是汉奸呢?但是,在人人都做了汉奸之后,大家也就不再提汉奸这个话儿了,所以说,道义都是虚伪的。中国人历来崇儒,其实是读书人一边自己跪着做奴才,还要同时教化庶民黔首也要乖乖地跪着做奴才,所谓个人的努力,也只是求得自己在奴隶、奴才的等级中能够尽量跪的层次更高一些罢了。
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所持的处世态度,就是一种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活着,就只追求自己内心里的自由,对外宣称自己是要‘与天为徒’,也就是说,自己是要和天做伴侣的。道家者流,安身立命自甘贫困,也不愿锦衣玉食而屈膝与任何君王的殿堂之上。而后世中国的所谓道教,也只是将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给庸俗化了,那只是因为我们佛法传入中土之后,才有人也学着我佛的样式开创了所谓的道教,奇装异服,邪神淫祭,烧丹画符,祈求什么肉身羽化、服丹飞升,这虽荒诞不经不值一提,但是也足见那道家思想中,是有着一种强烈的自我关照的思想意识的。
道家的学术思想,关注的只是自然和自我,他们虽然也有类似于我佛众法平等的观念,但是就他们整体的存在状态来看,他们就好像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们毫无济世度人之想。他们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干预社会公众自己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这很有些像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政治主张。儒家人是自命不凡,道家人也是很骄傲的,在道家人看来,人世间的什么帝王将相、丰功伟绩、尊贵奢华,什么大济苍生、流芳千古,什么人间善恶、道义荣辱,什么是非恩仇仁爱节义,等等这些尘世中的贵东西、好东西,在道家思想的面前。那都只不过就是浮云敝履,或者就是蛆虫粪便。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状态,即使是在现实中得不到。也要在自己的内心里面求得那种所谓的逍遥游,他们不认同佛法的空无理论。只不过他们那种所谓的逍遥游,是的确很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的。”
慈宁讪笑道:“邪门歪道,哪里有我庄严佛法无上正等正觉心高明广大呀。”
月光下,慈云凝眸望着面前的黑暗,长舒了一口气,说道:“中国大地之上,堪称是最为悲壮的一家思想流派,就要算是那有实无名的墨家思想了。”
慈宁问道:“师姐。何为有实无名?”
近代,随着西方个人生命主权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平等的意识深入人心,单单只是那‘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一句话,也就足以使得孔子之学在现今的中国再无立锥之地了,所以,当代中国人要打倒孔子,那也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彻底的抛弃了孔子之学的话,那中国人就又将整体的失去了灵魂,因为孔子之学只是在先秦时代里,中国人自己对中华文化做了一次立场并不全面的总结,孔子之学虽然偏执于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理论,热衷于怀瑾求售、效命于权贵的一套仕途经济的人生追求,但是,那却是泱泱中华古往今来所传承着的主流活法之一,其中也是蕴含着不可改易的真道理的。
观自古之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孔子之学,即是危难时促使中国人和衷共济的粘合剂,也是太平时促使中国人分崩离析的化骨散。权之所倾。财之所聚,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少数人集权在手,便会聚财于身。财聚则民贫,民贫则天下乱。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便是均财则安,聚财则乱,虽不时会有才干杰出的人来出任帝王,对天下施以削峰填谷的均贫富政策,但那也只是能够使天下安定昌盛一时而已,中国人政治的皇帝制度是不能够形成治理天下的一贯定法的,历来都只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种行政的不确定性,是无法确保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孔子之学的等级尊卑之术,也是不能够培养出大量的知礼义廉耻、行忠孝节义的真君子和知天安命、守本分、甘为下贱的劳苦奴隶的。”
慈宁说道:“那孔子其实是一个很失败的人呀。”
慈云说道:“是的。塑一个泥胎,起名叫做孔子,放在文庙里,让人去供奉三牲,焚香叩首,那其实也只是中国皇帝治理天下的一个手段罢了。单单只是一个科举取士的制度,就将天下的读书人尽皆玩弄于皇权的股掌之上了。中国的皇帝家族,才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胜利者。”
慈宁感叹道:“唉!偌大的一个中国,难道所有的人都是心甘情愿的屈膝俯首于皇帝的脚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