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皇帝李隆基(第3 / 3页)
唯一可幸有个国子监录事,这是国子监内总录文簿的一个从九品职官。虽然位小职卑,但起码还是个通向康庄大道的缺口。虽然,被皇帝当成幸臣很容易飞黄腾达,但一朝失宠那就只能等死。即便是****烈这样以谄媚得宠的人,也不希望天下人把他定义成幸臣。这是大唐风气使然,一旦被定义为幸臣,那么就会被天下人看不起。
这样看来,皇帝真是老了。若是开元初期,遇到顾元溪这样文武全才之士,李隆基一定会想法设法提拔他在重要职位上的。如今居然想把顾元溪培养成一个乐府伶官,当真令人匪夷所思。不过这样的想法,****烈与杨慎矜自然不可能表露出来。只能偷偷为顾元溪默哀了。
“就这样决定吧。二位卿家找人去宣旨便是。”李隆基没有觉得什么不妥,他伸张胳膊笑道:“在此耽搁不少时间了,你们安排下,我们启程终南山吧。”
在能一眼决定天下人生死的李隆基看来,自己已经在顾元溪这个小人物身上花费太多时间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恩宠异遇了。至于自己的安排对于这样的人才会不会是一种浪费,这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他看来,大唐的人才已经足够多了。多到已经足够去维护这个大唐帝国的荣耀,足够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了。无论是朝廷还是边疆,大唐都是人才济济,多一个顾元溪又如何,少一个又如何?
“嗯。杨卿家说的也有道理。”李隆基呵呵一笑道:“既然如此,两位卿家认为如何封赏他好呢?这顾元溪文武兼备,朕倒是有些犹豫,是要授他文职呢,还是属于武阶呢?”
大唐的官职,虽然已经分为文官、武官。但这种文武分途,与宋元明清等朝不同。唐朝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到最后都是有机会入主中枢,担任人臣之巅的宰相一职的。
这便是所谓的出将入相。此时唐人初入仕时,选择投身边陲的人反而比选择文职要多。毕竟大唐官员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的。而此时唐朝国力强盛,对外战争占据优势,运气爆表遇到大战的话,几年下来就可以官至校尉级别的将佐。这种升官发财的速度,要比文官苦苦熬资历容易多了。
宋明清等朝虽然文官熬资历的时间更长,竞争也更为强烈,但世人都打破脑袋往文官这条路上挤,这是因为重文轻武的风气使然。
这种畸形的政治风气越往后越严重,到了明清两朝,像总兵这样的顶级武官遇到三四品文官居然有时还要自称下官卑职。而武将做到顶也就是镇守一方的总兵而已,其它再加就是虚衔了。
已过花甲之年的李隆基考虑不再全是以国事为重了,他需要关心的先是保证自己的皇位权力,然后便是自己的生活享受了。把顾元溪放在身旁,能够满足自己的歌舞声色享受,何乐而不为呢。
穿越盛唐不到半年,顾元溪的命运就被古代这些高高在上的拍板决定了。而他,连躲避的机会都没有。
而此时唐朝无论文武官员,都是有一条康庄大道在面前等你。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出身,都可以成为节度使然后入朝执宰中枢与天下。当然,宰相人选还是文官比较多,毕竟文官熬资历难,在政事方面也更为熟悉。但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道路或许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都是光明的。
只是文官、武官这两条不同的方向,即使殊途同归,但一开始入仕途为官的道路肯定有天壤之别。故而****烈与杨慎矜一时间都不好随意决定。
“这样吧。”李隆基拍腿决定道:“授其为文散官从九品下阶的将仕郎,补太乐鼓吹署乐正,充国子监录事,兼太子左春坊主事。再许他权内教坊、梨园行走。”
****烈与杨慎矜两人闻言面面相觑,看来这顾元溪是要走上幸臣这条路了。
两人心里感慨道,皇帝真是老了。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把他放在文官或者武官一途,都是有极大发挥空间的。但太乐鼓吹署乐正是乐府官职,许他权内教坊、梨园行走。明显是看重他曲词方面的才华。至于太子左春坊主事,也是从九品下的职官,但目前东宫官署形同虚设,这太子左春坊一职自然也是个虚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