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12节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12节(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他会教出李斯和韩非,就可想而知了。后世文人厌恶荀子,也可想而知了。

士大夫原本是站着的,荀子却让他们跪下。

但朱襄接触了荀子之后,很清楚荀子绝对不是一个对君王谄媚的人。荀子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荀子的选择,只是因为“实际”,为了“大一统”。他所有的政治言论,都是思考如何促成并巩固大一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剥夺削弱贵族权力,强调忠君爱国……荀子的理论,就是后世西方文艺复兴时的《君主论》,也是华夏漫长的封建时代所践行的道路。

朱襄看见荀子毕恭毕敬的态度,心里想起了曾经听过的讲座。

后世文人不喜欢荀子,更喜欢孟子,因为他们说荀子“谄媚”,没有“文人风骨”。

在春秋时,士的地位非常高。一些自认为很有才华的士甚至轻视国君。而当一个国君给不了士想要的待遇,士背叛国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会遭人非议。

就像是三家分晋,也没有多少人鄙视魏、韩、赵的国君,为他们原来的君主晋国国君叫屈。

这在后世,又叫做“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试图将自己放在和国君同样的高度。

这条路不高尚,在现代人看来是落后的、愚昧的、充满奴性的腐朽思想,但在战国时代……

没有什么比天下统一,结束战乱更重要的事。

朱襄道:“君上,我要不要也去咸阳学宫帮忙?”跃跃欲试跃跃欲试。

“种你的田。”荀子没好气道。

秦王赞同:“种你的田。”

孟子就是这样的士。

他对齐王不像是臣子对君王,而是老师对弟子。他更强调士的品格和尊严。

这当然展现出孟子的良好品行,让他成为后世的道德标杆。他的言行,其实也更符合现代人的三观。

而荀子不同,他是首个提出士要在君王之下,士不能背叛国家和君王的人。

荀子划分了严格的阶级,认为各阶级必须各司其职,国家才不会乱。他本人抛弃了“教导君王”的理想,将自己、也教导弟子成为君王的“臣子”,更注重求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