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失传秘术:赶虫师 > 第一十六章柳树沟

第一十六章柳树沟(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种情况下,卖面鱼儿的两头收钱。孩子的亲生母亲免不了对着婴儿垂泪一番,诉说自己多不容易,万般无奈,出此下策,然后包许多细软塞给卖面鱼的,千叮咛万嘱咐,给孩子找个富足之家,那卖面鱼的得了钱就将孩子放篮子里,提回家中,自是小心喂养,因为有这一路暗生意,自有那无子嗣的人家找上门来,从卖面鱼儿的手里出大价钱买孩子,回家当亲生的抚养。

因此卖面鱼儿的,暗地里都做买卖孩子的勾当,打胎的死孩子自然也由他们安葬。如此一来,他们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虽说这生意还算顺当,但毕竟是下三路的行业,不受人待见。社会地位很低,经常受人欺凌。于是和卖头花的人自发组成了一个社团,叫瓦子店。

当年在柳树沟附近,就有一个瓦子店,柳树沟自然也就成为他们埋死孩子的坟场,后来城里拉出来的饿孚也往那埋,渐渐的演变成了乱坟岗子。

为什么卖面鱼儿的能和卖头花的搞在一起呢?因为卖头花这个行当更为人所不齿。众所周知,头花就是女人戴在头上的花,一个大子能买好几朵。单靠卖头花,别说挣饭吃,茶水钱也赚不出来。好在卖头花也有一门暗生意——卖角先生。

失传秘术:赶虫师

且说我十岁跟随鲁虾蟆到了杜家台柳树沟,开始了叫花子生活。

柳树沟本是条小河,东流注海,后来河面涸了,下半游变成了一条潮沟,上半游干涸的老河床上由于海水上不来,生长着许多柳树,一共二三里地,柳树林最宽处有二百来米。

那柳树沟景色尚可,但自古不容村落,因为此地是葬死孩子的所在,至今都人迹罕至。

在旧时,有一种小买卖叫卖面鱼儿,就是将饭店里吃剩下的肉低价买来,切成细条,再裹上面芡,炸的金黄,挎个小篮子沿街叫卖。

角先生是旧时女子自慰器具,状类男根,维妙维肖,后世材质多为鹿茸或牛尿脬,软中带硬,中间可注热水,用时缠在脚踝处,由腿伸缩推送,多为痴妇孤女所爱。更有那为夫守节的少年寡妇,没有支角先生,夜夜冷月孤灯,如何打熬的过?

卖这东西有讲究,那就是不能与顾客说话,是两不言的买卖。卖头花的挑子上,带一只小箱子,叫风月盒。

来买角先生的女子,也不能张口直陈:兀那王货郎,近日姑奶奶腰带下面淡出个鸟来,给姑奶奶来根角先生。

在解放前,这种小生意不足以糊口,大宅门里的人不屑于吃这种下三烂的小吃,穷苦人家,你就是挎一篮子窝头他都吃不起,那为什么还有人干这个呢?因为这些小生意人,表面的生意都是幌子,干这些行当,都有暗生意在里头。

比如卖面鱼的,时常出入大宅门,暗地里却做买卖孩子的勾当,死的活的都要。

他们可不是拐卖孩子,也不揽生意,人家想卖,他们才买,比如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小姐,和城中某个后生私通,怀孕了,有的家里发现的早,服了打胎药就小产了,打下的孩子有的己成人形,这怎么办?总不能埋在自家树底下,这时见多识广的下人就把街上卖面鱼儿的叫进来,明面上是说卖给他点东西,实际偷偷把死孩子放在他卖面鱼的筐里,然后给卖面鱼儿的一包银元,卖面鱼的会根据银元的多寡,给死孩子安排个埋葬规格,但绝大部分钱是自己落腰包的。

活孩子他们更乐意要。一般是商贾富户中的男人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妻妾偷情,生下孩子,不能养在家中,就得托卖面鱼的给找个好人家养着。

还有那被富贵商贾包养的外宅,比如苏州商人在天津有生意,就顺便在天津养一个粉头,买下宅子雇下车,天天供着吃席看戏,但一两年才能来一两个月。也就给外宅造就了偷情机会,一不小心坐了胎,偷情的男人也不一定在身边,后来生下孩子,还要贪恋包养者的钱财,只能将孩子托给卖面鱼儿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