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六六舰队【二更】(第1 / 2页)
其中额斯默拉尔达号已经海试完毕,目前正在朴茨茅斯船厂检修,几天后就可以服役。王辰浩任命林建章为该舰舰长,带领学员先行上舰熟悉环境。
当然,英国人对王辰浩的大力支持并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英国方面拥有大量现役战舰以及老旧退役战舰,完全可以满足王辰浩的购舰要求,但王辰浩只跟智利和阿根廷高价购买了战舰,这令英国方面不怎么高兴。
作为对英国海军部在雇佣军上面的大力支持的回报,王辰浩向英国皇家海军造船厂追加订造三艘海圻级装甲巡洋舰,其中两艘在英国建造,另外一艘由上海船舶重工负责建造。
这样一来,加上王辰浩之前向英国皇家造船厂订造的两艘海圻级装甲巡洋舰,该4600吨装甲巡洋舰一共有五艘,其中三艘在英国建造,两艘在上海船舶重工建造。
在王辰浩的心里,他一直有个舰队计划,此时他已经拥有了五艘7000吨级大型装甲巡洋舰,算上五艘海圻级装甲巡洋舰,正好凑成一个高低搭配的五五舰队。而购自智利海军的白朗古号是4600吨级的穹甲巡洋舰,跟海圻级的火力和吨位不相上下,只是装甲防护方式一个是穹甲一个是装甲。这样,4600吨级巡洋舰将有六艘,于是王辰浩决定打造一个六六舰队,理由只是这个数字要比五五舰队好听吉利。
王辰浩跟智利和阿根廷两国达成战舰转让和出售协议后,共获得了7艘主力战舰,总吨位达48800多吨。其中包括一艘甲铁战列舰卜拉德号(6900吨),一艘穹甲防护巡洋舰白朗古号(4600吨),五艘大型装甲巡洋舰额斯默拉尔达号(7020吨)、里瓦达维亚号(7500吨)、莫雷诺号(7500吨)、塔卡布库号(7628吨)、森特诺部长号(7700吨)。
由于里瓦达维亚号、莫雷诺号、塔卡布库号和森特诺部长号还在舾装当中,王辰浩还得支付这四艘战舰的尾款部分。其中**船厂的两艘战舰已经进入舾装尾声,外舾装已经完工只差内舾装的室居木舾部分。木舾就是军舰室内的装潢,王辰浩考虑到局势紧张因素,隧停止该项装潢,将两艘战舰开赴英国朴茨茅斯,如果有时间就在那里完成最后舾装部分。如果没有时间就放弃。
在法国laseyne船厂的两艘战舰只进行到了舾装的第二阶段,外舾装还差舵设备、锚设备、88和47速射炮系统,以及桅杆、围栏、走梯等,内舾装部分还差厨房、卫生和船内绝缘材料的涂装,室内装潢等,总体需要9个月时间,王辰浩除了支付12.5万英镑的尾款之外,追加了3万英镑要求laseyne船厂24小时赶工,同时最费时间的室内装潢项目取消,这样二舰在两个月内便可以舾装完工。
军舰问题解决了,王辰浩还得解决舰载人员的问题。
七艘战舰需要四千多人才能正常艹作。王辰浩给驻英公使李经方发去电报,请他帮忙在英国招募水手。
李经方于是联系英国外交部和英国皇家海军部,请他们帮忙介绍一批技术过硬的皇家海军退役军官或者预备役水兵。
英国外务部得知王辰浩跟智利和阿根廷购买了七艘主力战舰后很是吃惊,不过他们却乐意看到这个结果,眼下只要是对付俄国的力量都是他们所支持的对象。英国外交大臣庆伯力认为这是一次拉拢清帝国的好机会,因此政治上给予大力支持,他指示皇家海军部做好这件事。
对于英国皇家海军来说,他们也迫切希望知道俄国远东海军的战斗力,尤其是俄国海军服役的那艘大型装甲巡洋舰留里克号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巨大的海上威胁,他们希望通过派人加入王辰浩的雇佣军来试探俄国远东海军的实际战斗力。因此,英国皇家海军指派海军上将阿尔杰农-麦克伦南-莱昂斯爵士(clennanlyons1833年-1908年)担任王辰浩的私人海军顾问,并从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抽调103名高级军官和军士长组成顾问团协助王辰浩指挥他的新舰队。同时,应王辰浩和李经方的请求,英国海军部本来打算从本土舰队抽调现役海军官兵的,但英国方面考虑到皇家海军派遣大量军官恐怕会引起英俄国际争端,因此改为征召一千名英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和三千名预备役水兵。同时,阿尔杰农上将和他的顾问团军官们均已私人身份受雇于王辰浩,不代表大英帝[***]方。
虽然王辰浩通过英国海军部招募到足够的雇佣军,但他总是信不过洋人,为了保险起见,王辰浩提前结束了在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和在造船厂熟悉战舰的一部分学员们的功课。这批学员总共有六百多人,都是王辰浩从国内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黄埔水师学堂征调来的海军军校优秀学员,王辰浩暂停了他们的留英实习课程,将他们派往额斯默拉尔达号、里瓦达维亚号、莫雷诺号、塔卡布库号和森特诺部长号五舰上提前熟悉艹作驾驶和环境,他们将担任战舰各部门的主官,英国人只能担任副官和水兵。当然,王辰浩考虑到国内海军官兵的战斗素质不及英国雇佣兵的因素,虽然自己人担任主官,但王辰浩要求他们向英国人虚心学习,一旦爆发战事,将以英国雇佣军担任主手,国内军官从旁协助学习经验和技术。
对于这批国内军官们来说,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够上大舰工作,而且还有机会跟英国海军雇佣兵共事,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没有比这更能提高他们的军事斗争素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