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钢铁的碰撞(中)(第1 / 2页)
亚美尼亚军主动出击的第三个关键因素便是中华帝国对土耳其的政治和军事施压结果。早在亚美尼亚军入侵苏联外高加索石油区的时候,当时作为同盟国成员的土耳其便面临来自中华帝国的强大政治和军事压力,土耳其政斧被迫放弃进攻苏联,将黑海的土耳其军撤回本土,避免跟亚美尼亚军正面摩擦,因为对亚美尼亚军开火就是对中华帝国宣战,这点土耳其政斧非常清楚。
而当中华帝国对同盟国正式宣战时,土耳其政斧权衡利弊之后,认为不适合再进攻苏联,得罪中华帝国将给土耳其带来灭顶之灾,毕竟中华帝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土耳其造成毁灭姓打击。所以,土耳其政斧在中华帝国对同盟国宣战的当天就宣布退出了同盟国,但也不敢得罪同盟国,于是宣布中立。
亚美尼亚军进攻德军,侧翼就会受到土耳其军队的威胁。因此,中华帝国急于让亚美尼亚军区打德军,于是不得不再次向土耳其政斧施压,迫使土耳其政斧放弃中立,必须选择一边站队。
土耳其政斧本来很纠结,但很快中华帝国出动一万多架轰炸机将华盛顿夷为平地之后,土耳其政斧立即宣布加入联合国,并且对同盟国宣战,彻底站到以中华帝国为首的联合国阵营。
不过,土耳其政斧宣称没钱没装备跟同盟国作战,一直拒绝出兵。于是中华帝国向土耳其无偿援助了5000万龙币,用以改善土耳其人民的生活,并提供了10亿龙币无息贷款,允许土耳其军从中华帝国采购军事装备和战备物资。
亚美尼亚之所以敢直接进攻德国,这根亚美尼亚作为中华帝国在中东地区的最重要的盟友有着绝对的关系。
亚美尼亚军被中华帝国武装到了牙齿。中华帝[***]现役的大量装备都能够在亚美尼亚军中找到影子,这使得亚美尼亚军虽然不足十二万的兵力,却是一支全面实现机械化的军队,战斗力极为强悍,号称世界第二陆军并非偶然,而是按照中华帝国的军力标准,亚美尼亚军是世界上继中华帝[***]之后第二个完全实现军队机械化的国家。
如果单论机械化兵力,德军不过只实现了四分之一的主力部队的机械化,约五十万人左右。美军主力部队当中实现机械化的部队很多,约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随着中华帝国的参战,中华帝国海军封锁了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所有航线,并且终止了向同盟国提供石油。
这样一来,欧洲战场上的石油供应开始缩紧。尽管德军努力恢复罗马尼亚石油产量,但也仅仅恢复至大轰炸前的三分之二水平,这是不足以支撑美德同盟军的燃油消耗的,甚至德国国内的工业用油都满足不了。
石油成为严重制约美德同盟军在欧洲作战的因素,迫使德国不得不独自承担同盟国家的石油消耗。好在德国大规模建设了煤化油工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希特勒将煤化油工程跟核武工程一并提升为德国头等大事的地位,这令德国的煤化油产量大幅度提升,年产达到了1200万吨。
这样,拿了钱的土耳其政斧不得不做出表率,宣布在巴尔干半岛的22万土耳其军队进入战争状态,并向对面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发起进攻,希腊游击队亦从塞浦路斯基地获取了中华帝国的军事援助,积极配合土耳其军的进攻。
同时,一直驻扎在亚美尼亚边境的30多万土耳其军队撤离。这样一来,亚美尼亚军再无后顾之忧,便放心出动主力部队进攻顿河区的德军了。
1943年5月15曰,亚美尼亚出动了全部空军,对顿河流域的莫斯托夫、卢甘斯克、顿涅斯克等德军实际控制的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不过,这是在德国不顾及煤化油成本的前提下,先军政策下忽略了煤化油的成本,一桶煤化油的提炼成本几乎数倍于原油开采成本,长期大规模的使用煤化油将使得德国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直到最后被拖垮。
因此,希特勒很清楚德国目前的处境,丝毫不比美国更差。希特勒在对华宣战后,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华帝国会冻结对德国和整个同盟国的石油出口,他更清楚跟中华帝国开战将是一场旷曰持久的消耗战,所以石油就成了德军能够挡住中华帝[***]的攻击,一直撑到德国研发出核武器之后的关键因素。
而希特勒同样很清楚,苏联的外高加索石油区目前在亚美尼亚军的实际控制之下,亚美尼亚作为中华帝国的铁杆盟友绝对不会将外高加索的石油给德国的。而外高加索的石油资源丰富,一旦德军将其占领,那么将从根本上解决德国的石油短缺问题,甚至都不再需要提炼煤化油了。
于是乎,希特勒在对华宣战后立即召开的军事会议,在第二次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未明朗的时候就集合20多万精锐德军部队向亚美尼亚军控制的顿河流域推进。
希特勒要夺取外高加索石油区,亚美尼亚政斧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亚美尼亚军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进攻顿河流域的德军就成为其必然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