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1 / 3页)
当时学校给他开出的价码是四十五万,就为了这四十五万,叶秉林耗尽积蓄,还向银行抵押了全家唯一值钱的房子,借钱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连叶太太也拿出了娘家的所有嫁妆倾力支持他。除了自家人,没有谁看好这书呆子对一个破工厂的疯狂行动,可偏偏就是这一次的疯狂,让改名“江源”后的标准件厂在二十年里从年销售额五万二千元的小厂,一跃成为年产量近十五万吨、产值逼近五个亿,拥有一千五百多员工的知名制造企业,下辖标准件制造、建材用钢构件制造这两个分公司,一个全资的金具销售公司和控股投资公司。
江源在最辉煌的时期曾垄断了整个华南地区的工业用标准件螺栓的制造和销售,是南部中国建材零配件最大的供货商之一,G市数得上的纳税大户。在这点上,向远敬佩叶秉林,他是个读书人出身的好商人,江源可以说是他一个人在前方冲锋陷阵闯下来的江山。然而,她看过这几年的销售报表和市场对比情况分析,尽管她鄙薄叶秉文的为人,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赞同叶秉文那天说的话。叶叔叔老了,时代不一样了,他依靠的原先那一套团结和绝对诚信的理念,依靠高强度、低利润的密集劳动方式,还有一成不变的市场运作模式,已经让江源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低谷。如今,原本不堪一提的家庭作坊式小厂遍地开花,有几家竟有和江源齐头并进,甚至超越江源的趋势。
向远曾静下心来想过江源的问题在哪里,光是成本一项就让她吓了一跳,以螺栓为例,每吨的售价中,成本竟然高出私营小厂四成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采购途径太过“正大光明”,二是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江源以福利好著称,虽是私营厂家,竟有近两百人签订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据说这帮工人是江源创业和兴起时期的元老,他们作为集体所有制时期的正式职工跟随江源直至现在,对企业发展功不可没,叶秉林承诺不会忘本,于是给了他们稳定的饭碗、高薪、住房。他们也许是为江源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好待遇却养懒了人,这帮人大多数并无太高的专业素质,却基本上都不事生产,居于管理岗位,易上难下,在企业中所得到的与后来招聘的普通合同工有天壤之别。叶秉林后来也意识到这样的用人制度也许是有问题的,所以一直在分配上尽量协调,以消弭内部的不平衡,这样的结果是江源员工的收入在整个工业开发区屈指可数,这两年江源最大的流动资金开支竟然不是购买设备以用作扩大再生产,而是兴建了四栋员工合资建房。
叶骞泽无奈,正好叶昀走过来附在他耳边说:“哥,我刚才在电梯间看到二叔,要不要叫他一起?”
“他很忙的,不用了。”叶骞泽对弟弟笑了笑,说。
“那向远姐……”叶昀难得来一趟,仍未放弃说服向远同去吃饭。
向远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帮我把门带上行吗?谢谢。”
她听着他们的脚步渐远,却仍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这兄弟俩的足音,轻捷的那个是叶昀,沉稳却显踌躇的是叶骞泽。她甚至能听出叶秉文走路的声音,跟他给人倨傲的感觉不同,他的脚步落地极轻,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就像他大多数时候打量她的眼光,掂量的、戒备的,甚至还有一丝轻蔑。
叶氏江源
这些年,他们想着不同的事,说着不同的话,心都在不同的两岸,只有记忆舍不得丢弃,仍在犹豫地遥遥相望。
下班时间刚过几分钟,敲门声传来,向远头也不抬地就是一句:“叶昀,给我滚!”
她在办公室里很少关门,一旦关门则意味着“请勿打扰”,虽跟江源的人共事不久,但与大多数人还是能达成这个共识的,如此锲而不舍地不识趣,除了叶昀之外实在没有第三人。
“怎么了,火气那么大?”叶骞泽挽着外套笑吟吟地站在门外。
向远发现自己在盒饭到达之前一直无意识地把玩着铭刻有“江源”logo的纸镇,简洁的圆饼状物体,没有选用青铜和水晶等常用的纸镇材质,而是用纯不锈钢铸造,上面铭刻着企业的六字方针“优质、诚信、责任”,下方是主要产品的简介。这些内容她看过不下十次,闭上眼也了然于心。
叶秉林给她在江源的第一个职位并不显赫,市场部西南区销售经理,说得明白点,其实就是个体面一些的区域业务员。向远明白叶叔叔的苦心,她年轻,初来乍到,起点不宜太高,低一些的台阶反而好起步。她的前任已于半年前跳槽,据说西南的市场前景并不被看好。
向远刚接过这个摊子,并没有急于大展拳脚,就连叶秉文也对她这个董事长请来的亲兵到来之后的沉寂和不作为而感到狐疑不已。事实上,她不妄言,不擅动,却用了很长的时间用眼睛去看、用心去记一些事情,包括翻阅了江源大量的档案记录、管理制度和市场资料。她记住了大部分办公楼和生产车间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和大致的喜好,和前台的小妹妹还有微机室的帅哥都聊上了天,更重要的是,她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尽可能地去熟悉江源的产品特点、生产流程的工艺规程。虽说世间的事情,有心去做,万法同宗,可她毕竟从未涉足过建材类的制造业,疑以叩实,察而后动,方是她做事的原则。
江源的前身是XX省标准件制造厂,为G大在七十年代末兴建的一个集体所有制小加工厂,生产一些螺栓和简单金具。其存在的意义一半是为给G大机电学院的学生创造一个实践场所,一半是利用学校技术、设备、人员等先天资源承揽一些加工任务,为教职工谋些福利,也解决一些教工家属的就业问题。在这里挂职担任工厂负责人的一直都是学校的在职教授。
在叶秉林接手之前,这个小加工厂一直都徘徊在保本和赔钱的边缘,不过为了教学所用,一直都维系着它的存在。当时,作为机械系副主任的叶秉林在学校的委派下成了它的第三任兼职厂长。也许正是投入到这个名不副实的企业中去之后,叶秉林才发现自己的才能也许并不局限在学术和讲台,他尝试着改进了厂里设备的工艺构造,四处奔走承揽任务。在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中期,这简陋如儿戏般的小厂竟然在摇摇欲坠中屹立不倒,并且渐有发展壮大的趋势,别的不说,至少厂里上上下下一百多个工人的工资、奖金不再依靠学校拨款。叶秉林的心思也一天比一天远离课堂,终于,他向学校提出以个人名义承包,继而与学校协商以个人独资形式买下了这个加工厂,并向院里递交了辞呈。
向远单手撑着头笑,“我还以为是叶昀那烦人精,以后可不能再让他来了,当我的办公室是儿童游乐园似的,一早上什么事都没干成。”
叶骞泽虚指了下门外的过道,“在外面等着呢,他倒是有自知之明了,让我来叫你。走吧,一起到楼下吃饭。”
“不了,过一段时间可能要出差,很多事情还没有理清,我的盒饭马上就到了。”
“饭总是要吃的……”
“你看我像是客气吗?我对吃不讲究,上楼下楼地耗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