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花一年时间拍出的电影,半天定生死,三天定成败(第2 / 4页)
丁一夫又问方玉斌:“资产重组的方案,总部已经批准,如今进展怎么样?”
赵晓宇说:“可惜这样一部佳作,却被湮没了近40年。1948年电影上映时,正值国共内战时期,山河破碎风飘絮,许多人连身家性命都顾不上,哪里有兴趣来欣赏这类爱情题材电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在故纸堆里把它翻出来,并对其艺术价值大加肯定。”
“这一段故事我却不知道。”丁一夫说,“以前只晓得凡·高的画作几十年后才为世人所敬仰,没想到电影也会如此。”
丁一夫又举起酒杯:“刚才光顾着说话,桌上的酒竟没人理了。来,庆祝今天的签约仪式,希望小赵拍出真正的佳作。当然,也不能像《小城之春》那样,几十年后才被世人传颂。”此言一出,桌上响起一片笑声。
放下酒杯,丁一夫将目光投向袁瑞朗:“有件事,还要请你通融一下。”
“别这么说。”袁瑞朗有些诚惶诚恐,“什么事,你尽管吩咐。”
赵晓宇说:“就是逐利到极致的电影体制,让每一个电影人都心浮气躁。举例来说,在中国花一年时间拍出的一部电影,结果却是半天定生死,三天定成败。一个上午的时间审片,要是没通过,直接判死刑了。上映三天如果票房起不来,院线就会压缩排片率,这部片子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赵晓宇叹了一口气:“中国电影的盈利模式太单一,只能依靠票房。美国的七层窗口发行模式,能保证片方有一个比较长久的收入。在美国,有影院、有线电视的‘单片付费’频道、有线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有线电视、无线电视及地方电视台等七个窗口,保证电影从上映到下线三年后都能有收入。”
丁一夫拿起筷子给赵晓宇夹菜:“在其他领域,产品的口碑跟销量基本成正比。可为什么电影市场经常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片子呢?”
“丁总是在说我吧!”赵晓宇苦笑道。
“随口一问,千万别介意。”丁一夫摆手说。
丁一夫说:“按照之前的约定,双方投给昊辰影视的钱会同时到位。如今情况有些变化,金盛这边的投资估计要缓些日子。”
此言一出,不光袁瑞朗,连方玉斌都大吃一惊。之前说好的事,怎么突然变卦了?赵晓宇更是焦急地问道:“丁总,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的事,怎么说变就变了?”
“责任在我。”丁一夫以极其少见的歉疚语气说道,“我曾表过态,如果金盛一时拿不出钱,荣鼎可以先垫付投资款。不过,回到总部后,管理层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荣鼎投给金盛的钱够多了,尤其在目前情况下,再往里面砸钱,太冒险了。客观来说,这些担心不无道理。”
袁瑞朗一脸为难的表情:“荣鼎如果不投钱进来,以金盛的财务状况更拿不出钱。咱们签这合同……”
“那倒不用担心。”丁一夫挥了挥手,“在处理金盛项目上,近期会有大动作。金盛将被拆分成若干个资产包分别出售。金盛旗下的优质资产可不少,比如在华东地区的酒店、百货商场,卖几个亿不成问题。”
赵晓宇弹了弹烟灰:“之所以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就是因为票房定生死的体制。拿我的片子来说吧,请不起大牌明星,上映之前也没法砸钱做营销,黄金档期更轮不到,上映之后自然冷冷清清。三天之内票房起不来,排片率锐减,后面几天就更没指望了。”
赵晓宇继续说:“所谓口碑,得靠时间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我的片子早已下线。这时许多观众通过视频网站再来看这部片子,纵然好评如潮,对我来说却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效益。”
“看来你是有刻骨之痛!”丁一夫笑起来。接着,他又问道:“小赵,在你看来,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作品是哪一部?”
赵晓宇思忖了一下说:“这个问题自然见仁见智,但在我的眼中,应当是费穆导演在1948年拍摄的《小城之春》。其实,不光我这样看,20世纪90年代,该片就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十部经典作品之一,2005年又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
丁一夫点了点头:“我年轻时看过这部电影,的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