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没有请不动的明星,只有谈不拢的价格(第2 / 3页)
“怎么来不及?”方玉斌说,“我听说有部电影,拍摄时也没按什么3D标准拍摄。临到上映前,请来一个好莱坞的特效团队,在电脑键盘上敲敲打打,最后硬是弄出一部3D电影。”
赵晓宇合上笔记本,说:“像这种粗制滥造的3D电影,国内的确不少。至于你说的那个好莱坞团队,领头的人我在美国就认识。这小子在好莱坞混了许多年,一直没多大出息。这些年靠着帮一大堆中国电影做3D特效发了财,但你知道吗,这种通过后期制作出来的3D,质量上完全不及格。观众看到一半,哪怕把3D眼镜摘下来,直接用肉眼看银幕也不会有太大差别。这种伪3D,在国际电影界早已沦为笑柄。”
方玉斌的语气也强硬起来:“对一部电影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成为笑柄,而是连引人发笑的机会也没有。上映之后冷冷清清,票房成绩惨淡,这难道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赵晓宇依旧在摇头:“你完全是从商人的角度看问题,毫不顾及艺术效果。”
方玉斌笑着说:“影视公司本身就是企业,从商业角度思考问题有什么错?晓宇,这不是你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了,可不能再吃叫好不叫座的亏。”
“为什么?”赵晓宇问。
方玉斌说:“刚才不是说过吗,小成本制作是咱们的卖点之一。”
赵晓宇摇头苦笑:“也真够为难你们的。”
“没办法。”方玉斌说,“观众的胃口摆在那里,咱们只能去将就。人家喜欢吃鲍鱼,哪怕是用面团和出来的,咱们也说它是鲍鱼;人家喜欢清粥小菜,哪怕浇了鲍鱼汁,咱们也说这是一碗小米粥。”
“还有什么意见?”赵晓宇又问。
赵晓宇紧绷着脸,不再说话,办公室里顿时陷入沉寂。几分钟后,袁瑞朗才缓缓开口:“晓宇,我知道你对电影艺术有执着的追求,这也是我投资这部电影的原因。但是,艺术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最起码,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应当去追求更多的受众。宗教够圣洁、高尚了吧,可人家在传教时,为了吸引更多信徒依然会有变通的做法。”
“袁总说得对,就这个意思!”方玉斌赶紧附和。
赵晓宇狠狠地抽了一口烟,面色略显疲倦:“既然你们如此坚持,我就让步一回吧。但做3D特效的事,不能交给什么好莱坞团队,那伙人的技术太糙。我认识新西兰的一家工作室,他们的技术更专业,但这家工作室的收费大概要贵一倍。”
方玉斌说:“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几乎全是3D电影。咱们的片子居然不是3D,这可不行!”
一听这话,赵晓宇几乎倒吸一口凉气,他使劲摇脑袋:“怎么你们提的,全是事后诸葛亮的事?”他接着说:“3D电影有一整套标准,对于摄影机的类型、拍摄时的方位,都有严格要求。现在片子都拍完了,怎么去补救?”
赵晓宇自个儿续上一支烟:“再说了,我也不认为这部片子有必要去弄3D。对于那些大场面的动作片,3D的确能增加逼真效果。咱们拍的又不是动作片,何苦去鹦鹉学舌。”
方玉斌说:“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还是那句话,满足观众的胃口。既然3D影片是市场主流,我们就不能置身事外。观众喜欢的事,就得去做。别说3D了,哪天观众喜欢看露天电影,影院就敢把顶棚掀了,你信不信?”
赵晓宇仍在坚持:“现在再去做3D,根本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