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起义频频(第1 / 3页)
。。。。。。
急匆匆的赶着往县城跑,花费一两天只为了几张报纸,听着似乎有点搞笑,可事实上,自打邱澄明到了城里,就一个劲的开始庆幸,自家好歹是来了这么一遭,你猜怎么的?嘿,这消息多的,乱的,要不是亲身经历这么一出,你都没法想象,这是个啥模样。老话说:你方唱罢我登场。说的就是这会儿,有时候隔上一两个时辰,这消息就能变个样,你说说,不亲耳听,你能信谁?
谁也不能信啊,因为人家也是听来的,能有几分真?即使是邱澄明这样,已经知道了该换天地大概确切的时间,有时候都会弄糊涂,就更别说身在其中的人了,就是在怎么清明,大概到了这会儿也没人能相信,这我大清,气数的倒计时都能用天掐算了吧。
“李莲英终于死了,你们是不知道,这消息一传出来,多少人乐呵,可见这家伙活着的时候有多不招人待见了。”
“一个太监,一个奴才,就是在嚣张,有几分是自己的本事?看看,出事儿了吧!”
邱澄明为了任务, 忙乎的脚底翻天,恨不得睡一觉起来,这村子直接变成镇子的规模, 下意识的他就疏忽了外头的事儿。直到他家三叔找上门这才恍惚想起, 自己那一趟的长安之行,那带回来的一叠报纸,给了三叔,村子里其他人一个打开眼界看中国的机会。而看过了外头的精彩, 这些人怎么可能愿意继续当一个瞎子,聋子?即使更新信息, 也已经成了必要的事儿。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 邱澄明,你该进城,想法子弄报纸去了。
弄报纸?就像是头顶突然打雷被警醒一样, 邱澄明突然意识到, 这一年自己确实好像要多用点心思在外头的事儿上。毕竟这是1911年, 毕竟这是我大清退出历史舞台的前夜。
“那。。。行啊, 我这里去, 不过话先说前头啊,咱们就在县城找, 不去长安了啊, 那也太远了, 为了几张报纸不值得。再说了, 县城里能买到的少是少了些,不过有总比没有强。该有的消息总是有的对吧。”
有人跑腿,不用他们老胳膊老腿的奔达,那有什么可说的?自然是有什么看什么,再说了,多了也没用,那几张邱澄明从长安带来的报纸,有多少内容都是重复的?真挤吧挤吧估计两三张就齐全了,这么算的话,全买过来,简直就是浪费钱啊。所以这些等着看的老头们一个劲的点头。
“咱们不为难你,也没那么多讲究,有就成。”
“咦,你这话怎么说?难道有什么隐情?”
“怎么没有,听说他那是钱太多,招了人眼,让人撕票了。。。”
“不可能吧,那可是京城。。。”
“放心,我这要求不高,只要能知道的外头的事儿就成,这里到底偏了点,连个听消息的大茶馆都没有,两眼一抹黑的人都快傻了。对了,你去的时候顺带去看看种子,这边除了野菜,吃的菜就那么几个当初随身带着的种类,实在是少了,若是能多弄点,好歹能换换口味。”
“这房子的事儿还没整完,玉米又马上要下种了,这事儿整的,怎么越干越忙乎了呢!明哥儿,你去县里的时候,顺带的去药铺弄点解暑药茶包,到时候用的上。。。要我说你这事儿还是赶得急了,那大院子让他们住着又有什么打紧?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时候,什么都没有开地要紧。多弄点田亩出来,多种点粮食,那后头啥事儿都好安排了。”
呵呵,看到了,辈分小就是没人权啊,帮着跑腿还未必见好。动不动就是一个教训,起房子什么的,这是人家安家落户的实际需求,是他能强行阻止的?别弄不好两头不是人。
至于老头们的要求?邱澄明能说不?怎么可能。所以喽,他是连回话的心思都没有,只是暗暗的将这些事儿记住了,打过招呼后直直的往自家走。准备理东西走人。
“锦娘,多做几个饼子,明儿一早我要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