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抵达(第1 / 3页)
比如臭名昭著的约克郡屠夫,他残杀每个对象的时候,总会先用铁锤一击杀死对方,随即再用螺丝刀虐待尸体。
在其落网之后,当地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曾经给约克郡屠夫做过一个心理侧写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约克郡屠夫”扭曲的人格,是因为幼年时母亲的不忠在他的心底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所以那家伙每次作案的对象便是深夜街头揽客的妓女,而她对于每具尸体的残暴与虐待行为,则更多的为了宣泄童年时的心理阴影。
相似的作案动机,相同的作案手法,以及具有相似性的被害人群,这是连环杀人案所成立的基本。
可在Z省发生的这两起剥皮案,却具有着截然不同的犯罪动机。细想之下,无外乎两种可能。
要么就是杀死山鹰和杀死吴组长的凶手,并不是同一个人。可能这两个混蛋之前认识,所以恰好用了同一种的杀人手法,也可能后者原本就憎恨警察,采用剥皮的方式只是为了模仿前者罢了。
无妄之罪
可以这么说,除了剥皮的手法以及凶残程度,山鹰以及吴组长的这两起案件,几乎没有太多的共通点。
山鹰的案子里,凶手剥下了他的皮囊之后,又将皮囊重新披在了人偶的身上,并且将尸体用长钉固定在了游乐场的正大门,以此抛尸。
如此举动,像极了在战争时期,一些极端的士兵会将俘虏的皮囊剥下,披在稻草人身上。并且将稻草人插在战场之中,以此恐吓敌人。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行为,充满了虐杀与警示的意味。凶手很可能之前与山鹰认识,而这样残忍的做法,则是凶手对于山鹰的一种报复手段。
至于第二种可能,则是杀害山鹰和吴组长的确实是同一个人,只是凶手在杀害两个人时,分别带着截然不同的主观意识以及精神状态,所以才造成了两起凶案的那种差异性。
老严听罢,默默的点了点头:“关于这一点,也就是我一直担心的。若是凶手真有两个人,那么我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从第二点来说,游乐场那个地方也只是抛尸现场,并非第一案发现场。凶手显然是在别的地方杀害了山鹰之后,才将他的尸体带到游乐场的。
至于凶手杀死吴组长犯罪动机,则与杀害沙鹰的截然不同。如果说凶手杀害沙鹰是因为仇恨,那么他杀害吴组长,则完全是为了挑战公安系统的权威。
凶手潜入吴组长的家中,用细绳将他勒死。在此之后,剥下了吴组长的皮囊,并且割下了他的舌头,平整的放在一张报纸上面。而整张报纸的正版面,却恰好是当初吴组长在媒体面前夸下海口,将在一个星期内破案的画面。
老严听了我的结论,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继续开口道:“看起来,你的反应倒还不算太迟钝”
一般的连环杀手,在连续作案时,都是会带着同样的心理在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