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两百六十八章 攻击之前

第两百六十八章 攻击之前(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皇帝和中枢正的远征军将士士气低迷,缺乏攻击**,假如他们就像山东各地的官府和鹰扬府一样对皇帝和行宫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蓄意拖延、推诿,那就麻烦了,不但无法对高句丽形成巨大威胁,皇帝和行宫也将陷入更大的政治危机v世雄的奏章让皇帝和中枢大员们大为兴奋,当即下旨,同意薛世雄所奏,授予其临机处置之大权,并命令赵才、李景火速率军赶赴辽东战场。又诏令黎阳、洛口、太原诸仓,全力以赴向涿郡运送粮草武器等战争物资,同时诏令征发所有辽东前线和幽燕诸郡民夫,日夜不停地从涿郡的临朔宫、北平的临渝宫和柳城的望海顿等宫城仓储,向辽东战场运送物资。

皇帝又诏令东莱水师统帅来护儿、周法尚,命令他们尽快渡瑚战,全力配合薛世雄。为避免重蹈第一次东征因为配合不利导致水师孤军深入之覆辙,皇帝命令来护儿和周法尚率水师主力选择最近的路线登陆高句丽,先打毕奢城,先与薛世雄的陆路大军会师于乌骨城,然后一起横渡鸭绿水、萨水,直杀平壤。

第一次东征,来护儿率水师直接攻打平壤,这条路线中合路程较远,危险性很大,而最让人失望的是,来护儿到了平壤,竟然发现从陆路进攻的远征军主力还未到。考虑到粮草不足,来护儿只能独自攻击,结果孤军深入,掉进了高句丽人的陷阱,三万多将士因此战死。

这次皇帝和中枢汲取了血的教训,放弃了水陆夹攻平壤之策,让来护儿和周法尚率军从海路进入高句丽的毕奢城,以最快速度加入远征战场,这样一来,水师就能得到充足的粮草补充,而远征军的总兵力也多了,更重要的是,到了平壤城下后,水师还是可以配合陆路主力作战,同时远征军还能利用水师庞大的战船船队运输粮草武器,可谓一举多得。

薛世雄非常果断,第二天便召集诸卫府将军商议攻击之策。

薛世雄建议,各军于四月中或四月底横渡辽水展开攻击,于五月底或六月初攻占高句丽中部重镇乌骨城,接着强渡鸭绿水和萨水,于七月前后杀到平壤城下,然后会同从海路杀来的帝国水师,向平壤城发动致命一击。

这一攻击策略帝国远征军已经实施了两次,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无功而返,帝国远征军因此元气大伤,士气低迷,不过高句丽人也因此遭到了沉重打击,他们打赢了仗,却付出了国力不堪重负几近崩溃的惨重代价,只要中土人再发动一次攻击,高句丽必败无疑♀一事实,高句丽人心知肚明,帝国远征军的将军们也一清二楚,而帝国肯定要发动第三次攻击,因为第一次败得太惨了,近三十万帝国将士战死沙场,这一血侯仇如果不报,帝国还拿什么威临四海?又如何去威慑北虏,维护中土的统一和稳定?

薛世雄的建议得到了卫府将军们的一致赞同,不过,这一攻击策略能否得到皇帝和中枢的同意,能否得到帝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全力配合,却是一个未知数,由此也给第三次远征蒙上了一层阴霾。

卫府将军们均出自高门大族,有着灵通的消息渠道,对杨玄感兵变后帝国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政治派系之间的血腥厮杀以及中央和以各贵族集团为主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激烈抗衡,有着清晰的认知,很显然,当前帝国形势。并不适合发动第三次东征,但皇帝和被改革势力所操控的中枢硬是强行通过了远征决策,可以预见,这种情况下,第三次远征过程中。国内外的局势都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所以,皇帝和行宫留在了北平,以便兼顾国内外两个“战场”。

既然如此,皇帝和中枢的第三次东征策略。必然有所调整,考虑到第三次东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国内政治上的胜利,由此不难预测到,皇帝和中枢可能只要求征服高句丽,换句话说,只要高句丽宣布投降,皇帝和中枢就算达到了目的。至于占据其领土,奴役其子民,屠杀其贵族和军队,把高句丽王国彻底抹杀,从而达到威慑外虏和蛮邦小国的军事和政治目的。则被选择性地放弃了。

一旦皇帝和中枢“知难而退”,迫于无奈下只求得最低最少的战争成果,那对帝国远征军的将士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一次远甚于萨水惨败的沉重打击。帝国耗尽国力发动三次远征,结果仅仅就是为了求得一张名义上的投降书,这太荒谬了。荒谬到了极致。难道在发动东征之前,高句丽人没有向帝国臣服纳贡?或者,他们已经崛起于辽东〓胁到了帝国,并打算摆脱藩属国的地位,要与帝国正面抗衡了?

所以,薛世雄的这次军议进行得非常及时,辽东前线的卫府将军们对第三次东征的攻击策略和战役目标有了统一认识,虽然大家各有立场和利益。但都同意尽快渡过辽水,尽快杀进平壤。竭尽全力在战场上为帝国和皇帝赢得最大的主动权。可以设想一下,一旦远征军在战场上陷入被动,必然会让皇帝和中枢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最终会把这场战争推向一个让帝国蒙羞、让皇帝耻辱、让帝国将士们痛悔终生、死不瞑目的绝望结局。

薛世雄以帝国远征军前线最高统帅和东北道大本营的名义,向皇帝和中枢上奏攻击之策,恳请皇帝和中枢允许远征军于四月底之前渡过辽水,向高句丽发动第三次攻击。

为此,薛世雄需要更多的军队,需要燕北道大使、右武卫大将军李景火速赶赴辽东战场,需要左候卫大将军、检忻郡郡丞赵才火速赶赴辽东战场,但是,薛世雄不想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骁果军进入辽东战场,因为宇文述一旦进入辽东战场,他这个前线最高统帅即便不让位,也要受到极大的钳制和掣肘。为此薛世雄找了个理由,认为赵才和李景进入辽东战场后,幽燕兵力空虚,若北虏乘机扰边,则必然威胁到皇帝和行宫的安全,所以宇文述和骁果军都要留在北平,以确保皇帝和行宫的安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