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先生(第1 / 4页)
自明太祖起,宦官便被看作皇帝家人,有关宦官的制度规定是记载在《皇明祖训》中,这是给皇帝后代子孙看的。而不是像其它朝纲,记在《会典》《诸丝执掌》之类的规章中。皇帝一个人有困难时,自然是找这忠心顺从的家人宦官。
宦官干政,与内书堂、实在没有必然联系。终宣德皇帝一朝,太太平平。宣德皇帝此时站在堂边旁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后代子孙会被这些恭顺的宦官们控制了朝政,还有人将过错的因由怪在这内书堂。
瑈璇随意点了位小内侍:“张宏,你背一遍。”张宏看起来大约十一二岁,很机灵的模样,随即站起来,朗朗背了一遍,错了两个字,瑈璇纠正了,让他坐下。又点了一个:“李重,你背。”李重是个十五六岁的大人了,憨憨的象是个北方人,结结巴巴开始背起来。可是显然不怎么记得,丢词拉句,最后干脆想不起来了,愣愣地杵在当地。
瑈璇很生气:“这‘鹿鸣’学了六天了,交代你们每天回去背,怎么还不会?”
李重嗫嚅着道:“我,我记不住。”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
内书堂,设在后宫御花园的西南角,两进四间大瓦房。
朱瞻基分枝拂柳,穿过曲廊。二月末的天气还很冷,池塘中仍结着薄冰,柳枝却已微微冒出了些绿意。随行的太监金英想要通传,朱瞻基示意他不要作声,轻手轻脚、立到了内书堂窗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瑈璇气道:“背书背书,就是要背才行。记不住就多背几遍呐!”说着一挥戒尺:“过来,打手心!”
李重蹭着脚步挪到瑈璇身旁,伸出手放到案上,倒是肥肥厚厚。瑈璇毫不客气,高高举起戒尺,重重打了下去。
“啪”得一记颇响,李重“哎呦”叫了一声,叫声更响。瑈璇不理不睬,继续挥尺击落,却明显轻了些。李重“哎呦” “哎呦” “哎呦”不绝,瑈璇继续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打了十记,板着脸道:“好了!今天打你十下,可记住了!回去接着背!”
李重憨笑着:“谢谢先生!先生下次再打重些。”停了停道:“先生打得重些,我便记得牢些。”
朗朗的读书声,自房内传出来,声音甚是洪亮齐整。朱瞻基觑眼瞧瞧,房内大约坐着一百多人,大都是十几岁的小内侍,也有些年纪更大,和几个看起来只有七八岁的。
瑈璇立在前中台阶上的案几之后,身着蓝衫头戴唐巾,风流儒雅。朱瞻基看了心中一动,她这身打扮,正是二人在桃叶渡初遇时的模样。可瞥眼再看,不由好笑,瑈璇手上握的不再是折扇,竟是根七寸六分长的戒尺。
自这内书堂设立之后,大明的宦官开始了识字学文化。有些史学家认为,这是后来明朝宦官弄权祸国的原因。理由是如果不识字,你坏就坏得有限,坏不到哪儿去。
这个推论未免牵强。
识字读书,学得是忠孝节义礼仪廉耻。宦官当权,却是皇权专制制度的必然产物: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或者不想忙、或者想与朝臣百官抗衡,自然便依赖宦官。识字不识字,影响恐怕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