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鬼节相遇(3)(第2 / 3页)
蓦然间,这些个木人在雪鸢眼里竟像是放出灿烂的金光般,将她的目光全部吸引去了,一时间竟将一切别的事遗忘殆尽。等她回过神来,她二师兄竟不知哪里去了。
这热闹的街面上,人潮拥挤,哪里能寻到二师兄半点影子啊。
她这一下完全慌了神,自己只身一人在这陌生的城市街道上游荡,空着手,分文没有,最要命的是——不识路。于是她一路面上挂着两行清澈“小溪”,一路跌跌撞撞的喊着二师兄。
很多年后,她再回想起这件事,才明白以前人家说玩物丧志,这句话当真不是闹着玩的,这“玩物”不仅是能丧志,搞不好甚至是能丧命啊。
北宋文豪欧阳修在写《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有这么一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说:那些大祸常常是因为不注意小事造成的,有智慧而又有勇气的人往往被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所困惑。比如欧阳修所写的《伶官传》中就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幸伶官,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历史。
雪鸢听他这么说,就一笑而过,既然自己的愿望已经达成了,也就不认真与他计较了。
她二师兄见她有了笑意,便凑过来跟她说:“我给你讲,今天正好是中元节,到了晚上肯定热闹......”
他这句话倒是没说错,京城的节日场景果真与别处不同。
傍晚匆匆吃过晚饭,雪鸢便与她二师兄一同来到一条甚繁华的街上。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然而雪鸢觉得,眼下想这些都没什么大用,为今之计,还是得快些找到她二师兄。
她想着她二师兄穿着锦衣卫的官服,带着刀,她只要依着这幅装扮的人找,就能大大缩小寻找的范围,想到这,她心里略宽慰些。
她跌跌撞撞的在街上走了一段路,终于瞧见不远处一个穿官服带刀的人的背影,瞧着与她二师兄甚相似,她二话不说,上去拍那人的背,带着哭腔埋怨道:“你跑哪里去了?简直吓死我了......”
没待她话音落下,那人已转过头,雪鸢这时才发现自己是认错了人,她道了歉,说是自己认错了,转身就想走。
谁知这位官爷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就往怀里带,嘴里说着:“唉,既然遇到了,就是缘分,公子不如随我们喝酒去。”说完还在她脸蛋上一扭。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古语有云:“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既然是有集市,那便是卖什么的都有,好容易人们都聚集来了,做买卖的不会白白放过这赚钱的机会。所以集市上除了卖冥器,卖法器,卖河灯的,还有不少卖小吃,摆件,日杂用品的。既然有做买卖的,就少不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于是乎,这窄窄的街道围成的圈子里甚为热闹。
雪鸢与她二师兄一路嬉闹的走在这繁华的街道上,左瞧瞧,右瞧瞧,怎么瞧也瞧不够。
二人走着走着,雪鸢突然瞧见路边一处卖小木人的,做的甚为精巧。这些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很惟妙惟肖,其中一个穿裙装的小木人,看样貌竟和自己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