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鸳鸯蝴蝶梦:民国名媛往事 > 张爱玲,只是当时已惘然

张爱玲,只是当时已惘然(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也就在那一年李鸿章油尽灯枯,官场失意的张佩纶在老岳父死后一年多也追随而去。37岁就守寡的李菊耦终日闭门教子,心有戚戚,不久染上肺病于1912年病逝于上海。遗下的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2岁。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爱玲的先辈虽很辉煌,且从李鸿章这一脉来说也可称贵族。但外曾祖父李鸿章和祖父张佩纶在历史上都有过污名,所以张爱玲自小就和“贵族身世”自觉保持着距离。

在晚年最后一部著作《对照记》中她历尽人世沧桑,终于与自己的祖先全面和解,真正理解了他们的“不得不然”。

她后来的话说得很动情:“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然而戏剧性的是,这样的家世恰恰又带给了她一笔无以替代的财富。没落家族的种种人与事都成了她后来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她别样的文学路数。

在旧时,同事之间也是要避家眷的,张佩纶来不及收脚,早被李鸿章望见,喊道:“贤弟进来,不妨事,这是小女呀。——你来见见庄世兄。”那小姑娘红了脸,含羞答答地向张佩纶道了个万福,就转身飞快地跑进里间。

张佩纶与李鸿章谈着公事,忽然瞥见桌上有一本诗集,趁老太爷不注意,他便偷偷拿过来看。见里面字迹娟秀,诗意清新,知道是那小姑娘的手笔,不觉就有些倾倒。略一翻,见有两首七律,题目是《基隆》,读过一遍,当下顿感触目惊心。

诗的意思大致是既有讽刺,又很替张佩纶惋惜——若只安分做个论道书生.不去冒冒失失请缨杀敌,也就不至狼狈若此。

张佩纶看了“不觉两股热泪,骨碌碌地落了下来”。李鸿章就笑道:“这是小女涂鸦之作,贤弟休要见笑!”张佩纶唯有满口称赞,李鸿章便顺势托“张贤弟”给女儿寻觅佳婿。

张佩纶道:“要如何条件才肯给呢?”

李鸿章呵呵笑道:“只要和贤弟一样,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张佩纶是何等聪明,出来后赶紧托人去求婚,中堂大人也就一口应承了。

张爱玲小时候在《孽海花》中看到非常兴奋,连忙去问父亲。但是父亲一口否认,说爷爷当初决不可能在签押房内撞见奶奶,连所谓奶奶的诗也是捏造的。话说所有人料定张佩纶会东山再起,可没料到他和李鸿章长子李经方水火不容,李经方还买通几个御史蜂起弹劾张佩纶。大概意思是说张佩纶不安本分,又在李鸿章署中干预公事。随后有圣旨下来,命李鸿章把张佩纶撵回原籍去。

那个时候太平天国败亡后的南京房子便宜,李鸿章便让女儿、女婿搬到南京去住,还给了份陪嫁。这陪嫁可不是平民之家的几个箱笼包袱,而是田地、房产和古董无数。总量之巨无法估计,只知三十年后分到张爱玲父亲名下的财产计有花园洋房八处及安徽、河北、天津的大宗田产。

此后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又遭败绩,大清国被迫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李鸿章因之声名狼藉,甚至被国人以民族罪人视之。张佩纶大概有感于此,自此绝足官场,不要那顶官帽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