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从1983开始 > 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变审美

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变审美(第4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十个人性格各异,各代表一类群体,堪称社会缩影。

但群像并非单纯的区分,还要讲故事。胡同让每集独立成篇,针对不同的事件和客串人物展开,让十个人变成了观察者、评论者和参与者。

这在国产剧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足以成为今后类似作品的教科书。”

“胡同已经跳出了国产剧的范畴,开宗立派。

比如老天津卫听相声,你是不是行家,就看你会不会叫好。

第一部打基础,先让观众接受,第二部全面开花,节奏同步,这叫会看了。

《胡同2》播出数天之后,《京城青年报》的互动版块再度火爆,对话集也重出江湖,在街头巷尾流传。

没有了质疑形式、题材的言论,都往更深了探讨,且迅速与其他电视剧区分开。

“群像到底怎么拍?看看胡同。

当一部烂片,由于各种因素获得成功时,必然会有一大批跟风之作,且不断突破下限。

投资方——制作方——观众,影视产业链是一个圆,并非单向的,都为要烂片大行其道负责。

还有一句更著名的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也不完全对。

有些时候,审核者违背观众意愿。但还有些时候,人民群众的审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人来客往的不算,单讲大杂院的十位。

白奋斗,性格好人品好,就是嘴贱了点,长的丑了点,头发少了点。他看似一个底层小人物,实则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者。

现在有多少人能狠心下海?又有多少人在经商失败后,能坚韧不拔的操持一份街头文化产业?

陶蓓,时尚女青年的典型,爱潮流,赶时髦,有点作,有点娇惯,但她的可爱和原则性,让人不得不爱。

……

市场和审美都需要培养,看看国内的环境,从09年到19年,这就是一个观众审美由低到高的过程。

明白啥叫好片,啥叫烂片,并且自觉抵制烂片。

那放到八十年代,情况更严重,一群极度饥渴的观众,根本辨别不了啥叫好,啥叫烂,有的看就行。

而《胡同人家》的出现,不能说大为改观,起码对部分观众产生了影响。

首先得明白,这是一部情景喜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后得会看,知道哪块是包袱,哪块应该笑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