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三十八 天下第一折(补)(第2 / 3页)
“治明所指的,莫非是‘鉴园’?”,张佩纶压低了声音问道。
“小弟早就说过……”,任令羽微笑着指了指张佩纶和自己,“一切,你我都心知肚明!”
张佩纶不由得也哑然失笑:“的确如此!”
~~~~~~~~~~~~~~~~~~~~~
鉴园主人,恭王奕䜣!
而中堂大人从不因负气而做事――李中堂既然敢在奏折里如此视两位王爷如无物,如果不是出于一时激愤而导致的头脑发热,那就只能解释为――中堂大人另有所恃!
“不是么?”,任令羽向张佩纶微微一笑,追问道。
“应该是。”,张佩纶也笑着回应,随即便反问道:“只是不知道治明所指的是哪一位?”
任令羽盯着张佩纶看了良久,方才道:“若小弟记得不差,幼樵兄当年也是兰相的高足吧?”
张佩纶的眼皮都抑制不住的跳了跳,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其实深意都落在了字上!
满清王朝近300年岁月,百余位亲王,却只有这一位恭亲王乃是由其皇考在传位诏书上御笔钦点为和硕亲王!而在后世的历史研究中,不止有一位历史学者将道光帝在择储一事上舍他而取咸丰视为满清败亡的重大因由――在这个空前强化君权的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里,君主的个人素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18岁封王,21岁入军机上行走,27岁时临危受命在北京主持合议,得以在英法联军寇犯京师的危局下为满清王朝争得了一个所大的体面。而其在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率文祥、桂良等人所上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更被公认为是延续了满清国祚的扭转乾坤之举!
在这道被任令羽少年时读到的历史书评论为是“中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历史性勾结”的《统计全局折》里,奕䜣先是根据他的观察,评论外国人并非“性同犬羊”,且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只是“肢体之患”,而发、捻则是心腹之患,故应以灭内患为先,这便为后来的“借师助剿”奠定了理论基础。折子里还提出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南北口岸管理大臣;添各口关税;让各地将军督抚在处理涉外事件时互相关照,避免歧误;设立专门针对外国的情报机构等一干洋务措施。该折到达热河行在后仅9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告设立,并随即与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一干“中兴名臣”相互呼应,共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兰相……
“保荐吏部尚书鸿藻为体仁阁大学士”,这是李折中的原话,而李鸿藻的表字,正是兰荪,此便为“兰相”二字中的“兰”。
至于“相”字,七年前的甲申易枢,李鸿藻也被一体扫了进去,一句“降二级调用”,便由距殿阁仅一步之遥的协办大学士连降三级成了内阁学士――清时官制,协办大学士为正一品,若降二级则应为正二品的太子少师等等东宫官属,但此是加官赠衔,向无专授,因而李鸿藻便也只能再退一步,去当降了三级的内阁学士。
但今日任令羽仍称呼李鸿藻一个“相”字,其实却是语带双关――其一,若此次李鸿章真能将这个名字与他自己只有一字之差的“北清流”领袖保举为体仁阁大学士,那李鸿藻自然又成了名副其实的“真宰相”!
至于其二,李鸿藻上次拜军机大臣乃是在同治初年以“帝师”而入军机,而当时力荐他入主中枢的两位军机大臣――文祥、宝?,全都是恭王的腹心之臣!而李鸿藻自己,虽一向号称“君子不党”,但却早已是朝野公认的恭王党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