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天可汗 > 第七十三章 构思

第七十三章 构思(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薛崇训召见新任军器监丞萧旦后以四品监的职位为奖励,明码实价地让他去办两件事:第一件相对比较容易,造出耐用而性能可靠地铁炮,之前神机署就研制出过四门可以使用的炮,加上近期冶金技术有望提高,此事已经看得见眉目了;第二件比较难,造出无膛线火绳枪,薛崇训画出了原理图,建议萧旦用铁皮来锻裹枪管,但这种东西是史无前例的,薛崇训自己也搞不太清楚,他感觉很难成功,否则也不会用四品官职来做筹码。

薛崇训就打算这样干,物色一个大臣来主持这场科举革新。如此一来万一变法不利,名义上是一部分臣子在政见上的错误,和大晋这个政权没有关系,责任可以由一些大臣来扛,还有缓冲挽回的余地;若是皇帝亲自主持,一旦失败就是晋朝廷本身不行,至少说法上是这么回事。比如薛崇训熟读的《王莽传》里王莽称帝后亲自颁布的一系列错误圣旨,导致经济崩溃,愤怒的世人目标就直指新朝这个政权,觉得还不如刘汉。

以上都是一年一考,比较容易。最后一步是各道学政衙门专业主持的三年一考的院试,合格的就是各州治所的州学(州治所不设县)、县学的合格生员,成为秀才,有资格进入科举道路了,这一步考试的内容也是薛崇训革新的关键。三场考试,三个内容:经义(读通传统典籍)、策问、数学。

有政治抱负和理想的读书人会有自己对世道的理解和思路,然后通过做官来实现,就连浪漫主义的李白也有澄清宇内后功成身退的理想,只不过他实际在为政方便不擅长罢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国家要进行一种新政,过程是这样的:一批有同样想法的大臣掌握权力之后,由一个重臣提出主张进行论证,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然后就开始施行。

内容没有诗赋,实际上就算在明朝最后一场诗赋考试也不是那么重要,聊胜于无的考试。但薛崇训改成数学之后就不会不重要了,因为数学本身就容易判断正误,答案是标准的,不会做没考合格就肯定没法通过。运作起来也简单,薛崇训自己出题就行了,然后给考官下达答案,照着批阅试卷就行,就算考官自己没读通《数学》只要学了阿拉伯数字的规则,也能批阅出成绩来。

科举制度薛崇训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但权衡之后还是决定用保守的变法规则:由大臣主张,然后皇帝予以“认可”和“支持”。

薛崇训的想法,只要是进入科举的读书人,都有各方面的基础。这些选拔出来的士人有数学基础,以后薛崇训想在翰林院设置其他理科方面的研究部门就好找人了;就算没有这方面志向的人,也不影响他们专攻策问,以前学的数学当做锻炼思维并没有什么坏处。

发展技术的好处就是只需要钱和资源,不会牵扯太多,十九世纪有些用热兵器的国家还是农奴制度也没事,晋朝现在有一套成熟的封建制度还需要担心什么?相比之下,革新秩序和规则的时候薛崇训显得比较谨慎,眼下的科举虽然只是改进,也不得不考虑很多。

另外为了革新科举方面的公正制度,规定从资格考试的院试开始批阅试卷之前都要让书吏誊抄答卷、封上姓名;所有考试不需要用固定的模式做文章(除了数学),规定一个字数范围自由发挥。

萧旦真要能让兵器进入热时代,封他侯薛崇训恐怕也不会吝啬。现在才公元八世纪初,人类的整体技术水平本来就很落后,此前连火药都没有正式应用,但薛崇训捣鼓出了焦炭和水泥,竟然还有火炮,尝试成功后给了他自信,觉得有可能在某些领域进行大跃进发展。

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以及家人免徭役,不用再被点到去修河、工事、宫殿、运军粮等差事;进入州学县学学校读书要进一步进取的优秀人才可以得到国库财政补贴,但依旧交税,真是一穷二白出身的人也交不了多少税,况且全家还免了征丁这项大负担。薛崇训这样构思是为了防止后期生员一多还当地主、大商人,造成财政困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