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王(第2 / 3页)
崔启高忙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能见到大王真是三生有幸啊!”
崔启高一番治理,部下都知道自己该干嘛了;然后他又与谋士起草军法二十条,每日向部众重复灌输,大伙又知道自己不该干嘛了。汉人本来就勤劳守规矩,一立足下来几百人就搞得有声有色,根本没有犯人和奴隶的做派,很快就让契丹人刮目相看……如果崔启高等人要在这里长期生活,估计他们还能设法搞到种子开垦军屯种地。
“说得也是。能杀晋兵,咱们就是自己人!”大贺禄笑道,“今天还有件事,我要带你去见咱们得郡王。”
一次大贺禄来观看崔启高的营地,忍不住赞叹道:“难怪汉人如此强大,还有数以千万这样的人啊。”
崔启高愣了愣心道当然是为了讨好你们,这不有求于契丹么?口上却道:“现在占据营州的是晋兵,不再是唐兵。我现在是晋朝的流放犯和逃犯,朝不保夕;在大唐时却是士族子弟,有高屋良田还能当官。变成这般光景,我干嘛要效忠晋朝?”
契丹一共八部,战时能集结数万能征善战的骑兵,在东北地区是一股十分强力的势力,但是受人口限制就算有南下的野心也没有实力进入中原,甚至暂时也没奢望争夺河北的土地,一心只想夺回营州。营州不仅有牧场,最主要的利益是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能从商业上获利颇丰。辽东更北的地区活动着许多部族,其中地盘最大的渤海国长期和中原进行丝绸贸易,新罗与中原连接的路上交通也必经营州,此地是战略要地。同时又毗邻契丹,长期被契丹人占据,他们想夺回来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崔启高再次鞠躬结束这次谈话:“感谢大王的款待,我听说在草原上愿意分享食物的人就是朋友。”
准备妥当崔启高便带着崔明铉、李四二人随同大贺禄的马队前去松漠都督府。松漠府是唐朝设置的名称,也是契丹八部的中心治所,李失活就在那里。契丹本身是游牧民族,同样对筑城、农耕等技术不擅长,却在冶铁制造兵器方面有所发展,关外民族要立足征战是家常便饭。松漠府有一座城池,却是土夯的城墙,无论是防御力和观赏性都十分落后,甚至还比不上营州柳城,因为柳城多次在汉人手里易手,经过多次改造城墙工事已经初具规模。
李失活应该会找人得到更多的信息然后和八部酋长通气之后才会实质性地帮助崔启高,所以要等一段时间了。崔启高也没闲着,向松漠府请求回到了自己的人马中。
崔启高出发之前准备了一下,其实就是向部下交代几句话,让他们把从黑山堡缴获的盔甲和好兵器赠送给大贺禄,想着契丹人或许会回赠一些牛羊牲畜,让他的一众人暂时解决食物问题。
崔启高道:“几百人和几千万人是两码事,几百人能各司其职亲如一家,但几千万人还能亲如一家么?”大贺禄脱口道:“内斗。”
在大贺禄的地盘上崔启高的人得到了帐篷牛羊粮食等物资,构建起了一个营地,他袭击黑山堡之后又裹挟了几百壮丁,现在手里已经有七八百人,绝大部分都是有体力的青壮,是一股初具规模的人马了。
现在李失活要亲自召见崔启高,显然是对他产生了兴趣。崔启高确实应该感到高兴,只要晓之利弊说服了李失活,得到契丹的支持并不是难事。所以昨晚契丹兵马没来,崔启高仍然坚持要进攻黑山堡,也是出于向契丹人证明自己这帮人的价值。
崔启高读书明理有见识有头脑有主见,干起事来一套一套的,在大贺禄的地盘上也没闲着。他对部下说:“若是没有军法行伍,人再多也是乌合之众。打黑山堡时如果不是出其不意偷袭、晋兵没来及结阵,咱们几百人打他们一队人马谁胜谁负还未可知晓。为何?我们没有建制没有规矩,一旦遇到挫折所有人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结果只能随众乱跑,极易溃败。”
大贺禄口中的郡王就是契丹的首领李失活,本来应该姓何大何;后来八部契丹部落联盟,改姓大贺,依附突厥可汗;之后突厥衰落契丹向唐朝称臣,首领也被赐李唐国姓,他便干脆改姓李了。唐廷赐李失活赐丹书铁券,并封松漠郡王、左金吾卫大将军等职,名义上拉拢兼并了关外契丹控制的数州之地,不过之后从未实际控制过契丹。晋朝建立后,宣布内外一切官爵照旧,李失活便又成了晋朝的郡王。
于是他便挑选出精壮的人组成三个步军团,因为没有战马。并任命校尉、旅帅、队正等各级军官,不顾天气寒冷开始操练。其他人作为军随,负责看管牲畜升火造饭以及打造兵器,这些汉人本身就各有技术,铁匠作坊也很快构建起来。没多久,契丹人还想用牛羊牲畜为交换物向崔启高订购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