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刘蛇(第2 / 3页)
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第四代称之为悬壶,传说河南汝南的刘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
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刘长房以酒肉款待,老者后来约他
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刘长房与是跪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年之后,
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济世。从那时起,医生腰
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虽说中医的本质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
学资料而成书的。这本书记载了药草有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
的初步确立。但是真正中医的起源远比这要早的多,应该要从黄帝时期算起,黄帝与歧伯讨论
医术,写成了两本书,分别是《黄帝内经》与《黄帝外径》,可惜的是《黄帝外径》好像并没
有流传下来,不过一本《黄帝内经》就衍生出了如今中华医术,想必此书的了得之处可见一斑
。自从有了《黄帝内经》之后,中医开始了它的生长,先后衍生出了其他三种别称:青囊、
来具体解释生命秘密的。但是,在这个本质上,在这个终极目标之上,还是会出现很多派别的
,他们在医术的某些方面有所不同,有些甚至是有天壤之别。岐黄、青囊、杏林、悬壶就是最
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四大派别,刘蛇的爷爷学的就是第四代中医悬壶。悬壶济世者,不追名不求利,他们追求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将自己遇到的所有疑难杂
症全部ko掉,当年,年轻气盛的刘蛇爷爷在得到师傅太壶真人(刘蛇爷爷的父亲)的真传后就
拿着祖传下来的当年悬壶老者赠予刘长房的致病葫芦与鞭鬼竹仗独自出门行走江湖,起初,遇
杏林与悬壶。第一代就是黄帝与歧伯共同讨论出的《黄帝内经》,被称作歧黄。第二代称之为青囊,是
三国时期的华佗在被杀前为报答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将毕生所学医术写于青囊之上赠之,为
此,华佗的医术没有因被杀而丧失,也是我们后代子孙莫大的福祉啊!第三代称之为杏林,也
是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
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