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席卷天下 > 第941章:怎么解决?

第941章:怎么解决?(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前的汉帝国所遭遇的问题,有些是能从史书中寻找到相似的例子,有些则是先辈们所没有遭遇到的。

“大汉对异族的融合,第一阶段与先人遭遇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桑虞说的是融合南下的胡人,其中以羌、氐、鲜卑和杂胡的数量最多。他苦笑摇着头:“先人却是没有接纳本族群一半以上异族女子的先例。”

匈奴分裂之后,相信自己与汉人有共同祖先的那批匈奴人选择“认祖归宗”,就此匈奴有了南北之分。

有那么一件事情,就是到王莽篡汉的时候,对于大部分的汉人……包括皇室都认为王莽是众望所归,唯独是南匈奴站出来进行反对。南匈奴当时的说法非常直白,他们不愿意汉帝国灭亡,愿意流血去捍卫汉帝国的存在。他们这么干的理由是王莽并不认为匈奴人也是诸夏的一员,而这个对于当时的匈奴人来讲是绝对不能忍的。

“史书的确是那样记载的。”庾翼不是在为谢安的说法背书,他仅是在复述历史的记载:“汉室重新建立起来之后,源于一些政策的因素,对南匈奴的融合被中断了。”

汉人……应该说西汉,他们对于融合异族有着自己的一套,成果就是将辽东四郡的大部分异族和西南夜郎、哀牢、滇……数之不清的异族给融合了。

要是再给西汉更多的时间,政策也没有被改变的话,包括南匈奴、高句丽、乌丸(既乌桓)、诸羌,甚至可能还要再算上西域各族,可能尽数消失在世界民族之林,全部都变成汉人。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黄皮肤系与白皮肤系关于生存空间的竞争都还没有停止,例如赵国到了始皇帝一统之战时还在对北狄进行融合,燕国也是与东胡的战争没有停止。

“统一之战时,原本依附赵国的狄人被秦国收服,他们参与了灭赵之战。”谢安平时不怎么讲话,今天大多数人相对沉默寡言,他又知晓一些白皮肤系的历史,话多了一些:“灭赵之战后,被秦国收服的狄人被安排在代郡和上郡以北,随后史官不再对狄人进行记载。应该是灭于匈奴或月氏之手。”

李牧死后,那一支白狄人就不再服从赵国,剩下的四千多人是被秦人收编,也的确是如谢安所说的那样被送去草原。

秦一统天下期间,恰好是匈奴人崛起的时刻,那个时候大多数游牧民族是归于冒顿麾下,那批白狄人不是被消灭就是被收编了。

“东胡虽然被匈奴人击败并衰弱,分支却是一直繁衍到(东)汉末年,乃至于(西)晋之初也依然活跃。”谢安是从多方面来进行归纳:“鲜卑、乌丸、夫余、曲沃、慎……他们都是东胡的分支。”

西汉没有解决的那些民族,除了乌丸之外,后面都狠狠地在汉人身上插了无数刀。而这些都是因为东汉没有延续或是干脆采取与西汉完全相反的政策,不但导致融合过程中断,还造就了反叛和独1立。

当代汉人,尤其是身份和地位够高的达官贵人,他们一再被刘彦要求多读史书。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在刘彦之前的御天下者,他们其实是不愿意除了皇室之外的人过多读史书,尤其是对御天下者的记录更是严防堵截。

刘彦知道那是因为什么,皇帝一言一行还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其实就是学***王心术”的材料。他让官员多读书,一样是禁止历朝历代天子或是皇帝的记录进行传播,让读的是历史进程。

因为有史书的存在,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在遭遇什么之后,能够从先辈的一些例子中得到启示,甚至都能对成功案例去借鉴。

关于胡人有白皮肤系和黄皮肤系在史书上没有任何好争议的地方,历代史官一直试图搞明白胡人之间的区分,到司马迁之前还是分别得很明确。

司马迁之前的史官,他们认为黄皮肤系的胡人要么是上古时期外逃的诸夏分支,要么就是后面胡化了的华夏人。他们也明确指出白皮肤系的胡人是从更北边或是更西边迁移而来,例如东北的白皮肤系是从冰原(北极之类)的人,北边和西北面则是从昆仑山以西的人。

要是按照现代考究的基因普,西汉之前的史官还真的大部分都猜对了,有错误的地方很少。

司马迁谱写《史记》,他当时所处的年代非常特别,恰好是到了诸夏产生民族概念的时刻,同时汉帝国与匈奴的战争也进入到关键时期。他可能是有自己的猜想或是服务于政治,不但是不断给匈奴的相当部落王找个诸夏的祖宗,连挛鞮氏(既匈奴单于家族)也没有例外。

那是时期因为汉军不断在战场获取胜利,匈奴可能是找一些战败理由什么的,渐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自己的祖先与汉人的祖先,是一个大部落分裂出去的不同分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