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生产力爆炸!(第3 / 5页)
“三成?”
熊五说道:“相公,三成不少了,很多工坊说起来是工坊,其实就是家庭作坊,用的还是不知道传了多少辈的手摇纺车,根本不愿意置办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江南的码头是原料棉花承运的中心,通过运河水道运输到苏州的棉花,都会通过苏州码头卸货分拆运送到各个棉花纺织工坊。
其实主动整个工业革命的是棉花产业。
棉花,是当之无愧的商品之王。
原料产地,加工基地和消费地区的三分离,就已经说明如今的大明朝棉花贸易,已经表现出商品贸易的特征了。
苏泽办天工书院,第一个突破的产业就是棉花产业。
苏泽在《通言说》的编辑部住了一个晚上,将熊五喊了过来。
其实和刻板印象不同,在江南地区官员亲属从商的气氛是很浓郁的。
大明朝的官员多是异地为官,大明律中也有在本地不能购置田产的规定。
这条规定各地执行的严苛程度不一,但是大部分有上进心的官员都不会触犯。
所以大部分官员都和方望海一样,到任之后会在当地购买店铺,让家人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在江南地区更是如此,比如徐时行的父亲是苏州知府,徐家就没有在苏州买地,而是在苏州城买了几家店铺赚钱。
“让你办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相公,您让我办的事情都办妥了。”
熊五虽然识字,但是也只是能看懂常用字而已,他对着苏泽说道:“还是让彭安进来和相公详细说说吧。”
苏泽点点头,已经长高很多的彭安拿着账本进来,对着苏泽行礼之后说道:
“苏州府和松江府的中小型棉纺工坊,五爷带着我都一一走访过了,这些棉纺工坊中有三成愿意派遣学徒来天工书院,学习使用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
如果能鼓动他们办上几家新的工坊,那也算是推动生产力变革添砖加瓦了。
不过苏泽也不指望徐知府家的铺子都改成工坊,堂堂苏州知府的铺子只要开着门,卖什么东西都是赚钱的,这些店铺的发展动力并不强,苏泽看中的还是江南地区大量的小商人、小工坊主们。
而在所有的产业当中,苏泽最关注的产业是棉花。
这倒不是因为苏泽和徐家过不去,而是棉花这种产业实在是太关键了。
教科书上将工业革命和“羊吃人”联系起来,很多人会认为毛纺工业是工业革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