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朱收紧的海禁

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朱收紧的海禁(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而这里的五百石米,大致折合二百五十两至三百两。

也就是说,有三百六十四个税课司,一年收上来的商税,还不到这点钱。而当时全国的税课司总数量,仅仅只有四百余!

换言之,整个大明国内,一年收上来超出三百两的课税司,仅仅只有三四十个……

而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一点,大明的商税数量,可怜得令人想哭。

加上历朝历代“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惯性思维,老朱做出海禁政策,就当时来说,是存在着一定合理性的。

“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这里的“无岁”,指的是每一年!

别说老朱时期了,就是后来的朱老四,郑和堪称航母级别的舰队出航时,一样面临着海贼的袭扰。比如纵横大海,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海贼王陈祖义。

不过老陈后来被真正的航海王郑和给收拾了。

这些闹事的不在少数,动辄就是几千人,上万人,乃至数万人的规模,已经不是小股势力,也不是小打小闹可以解决的。

老朱的错,不在于海禁,而在于他太过偏执,希望一个固化的框架来运行大明,不允许后世接班人擅自改变“祖宗成法”!

别以为朱老四开放了海禁,他并没有,哪怕是郑和一次次远航,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海上传奇,但这只是官方的远航活动,不是民间的,而且整个过程中,民间远航事业也没有开启。

在大明主要精力放在元廷身上时,大海的问题只能搁置,禁海闭关,成为了减少沿海损失、减少百姓与海匪勾结的一种政策选项。

只是这种政策,是对内臣民,而不是对敌人,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除了海上敌对势力的威胁与袭扰,大明也没空搞什么远航贸易,休养生息,鼓励垦荒,大规模屯田,发展农桑这才是正事,别说什么远航贸易,甚至连商业也颇有些“不屑一顾”。

据文献记载,洪武十三年的时候,吏部上书:“税课司岁征额米不足五百石者,凡

三百六十四处,宜罢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