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吾父朱高煦 > 第五十六章 差点被毁的永乐大典

第五十六章 差点被毁的永乐大典(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至于把永乐大典拿去印刷,就更不可能了,光是雕刻需要的木材,都够修建好几座紫禁城了。

“陛下,这次永乐大典逃过一劫,但下次未必就会如此幸运了,所以还是要早做打算啊!”

姚广孝劝诫道。

“这个朕已经想过了,要么治标,要么治本,但都不容易啊!”、

朱棣端起茶水一饮而尽道。

“治标只能加强对永乐大典的保护,但像这种天灾,根本防不胜防,至于治本……”

永乐大典的编纂花费数年,动用了三千多人,最后成书有两万多卷,将近四亿字,据说定稿后光是抄写,就抄了整整一年。

因为这部书太过浩大,因此也只抄写了一部。

后来嘉靖皇帝在位时,选拔出一百多人重录永乐大典,最后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抄录出一部副本。

“是啊,朕的大典没事,这部书可是太祖皇帝的心愿,朕继承父志,好不容易才编纂成书,绝不可有失!”

朱棣点头道。

姚广孝说到最后也苦笑一声。

治本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永乐大典多抄几部,分别收藏在各处,就不怕这部大典失传了。

但永乐大典的内容实在太浩大了,当初几百人抄了一年,也才抄出一部。

而且不要以为抄书是件很简单的事,后世有种游戏,就是商家让人从1写到500,中间不能出错,如果写完了可以得到礼物,但真正能一字不错写完的人少之又少。

抄书更加复杂,不但有文字,而且还有图画,对抄书人的要求极高,一般人根本无法胜任,如果强行抄写,最后也只会错误百出。

当初朱元璋在位时,就想编纂出一部囊括“经历百家”的《类要》,但没能编成,朱棣登基后刚坐稳江山,就立刻下旨编了永乐大典。

其实就是朱棣得位不正,心里太虚,因此事事都想证明自己比父亲朱元璋更强,永乐大典只是其中之一。

“走吧,咱们去武英殿坐坐!”

朱棣说着拉着姚广孝的手臂,一如以前那般并肩而行,两人与其说是君臣,其实更像是老友。

来到武英殿,朱棣让人送上茶水,君臣二人相对而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