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全能大画家 > 第三百四十章 讲究

第三百四十章 讲究(第3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画家是时代和个人共同塑造的产物。青藤居士徐谓则属于少数那种放到今天现代社会来,照片板上钉钉一定也能出大名的不世出的天才。

他本人的很多行为和语录都非常的“行为艺术”,是那种媒体最喜欢的,最痴迷的,刻板印象模子里扣出来的艺术家式的性格。

曹轩曾经很搞不懂。

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篇看上去没啥嚼头的小品文。

甚至责令他学会背诵,每月初一十五,还都要抄写个好几遍。

搞的老爷子指尖茧子都磨出来了!

小时候对这个三百来字的小文章,比什么《菜根谭》,《增广贤文》还要熟悉的多。

那位光绪年间声名赫赫的画坛大师,生平有两爱。

一爱看戏,二爱读书,收集各种宋版书,明版书的珍贵刻本。

这篇徐渭的小品文章,就是老师在故纸堆中找出的心头好。

晚清文人欣赏点评文章,极喜欢钻研文字的结构和用典。

以奇以怪以难为荣。

他觉得这很没有道理。

徐渭的文章经常语出惊人,但算不上冷门。

这不是什么能拿出来聚会炫耀的知识,行文也不够华丽有趣,不够怪,不够奇,乃至于这个故事本身。

既然是徐渭写的,那么连真实性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徐文长有魏晋狂士的神意。

唐诗、宋词虽本来就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用来消遣寄情的所在,但读起来通常朗朗上口,也不乏白乐天、杜甫先生,这样老妪能解,童子可歌这般朴实动人的行文风格。

清代就不成了。

几乎篇篇都要看一大堆注释才能看懂,奇字,怪语,冷门偏门典故多多益善。

士大夫阶层审美喜欢的诗词文章,脱离了百姓阶层,已经变成了小圈子里几人,互相问答解谜的游戏。

客观上这造成了清代文章的传播生命力不太强,却也是当时的风行的社会时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