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没有退路的形势(第1 / 2页)
与转移的人们小心谨慎不同,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洼地内依然炊烟袅袅,休息了半夜的战斗大队正在就餐。依然是粥,但粥很稠,里面还有腌兔肉,每个人又发了个咸鸡蛋,几个窝头作干粮。要战斗,要跑跳,要牵着敌人打转,自然要有体力,孟有田可不是滥好人,知道什么时候大方,什么时候小气。
“准备老长时间了。”四秃子把火绳放低,照着亮,在一段比较陡峭狭窄的山路上减慢了速度。“以前也有过几次扫荡,乡亲们躲得比较近,因为敌人没有搜山的打算。可这次不一样,有田哥说这次很危险,不仅时间长,敌人还要在山里搜剿。”
“很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宋干部低沉地叹了口气,“敌人合击不成。便要分区搜剿,拉大,铁篦子扫荡,花样不少啊!”
“甭叹气,咱们一定能挺过去的。”四秃子虽然听不太懂一些新名词,但却很是乐观。“这连绵的大山,敌人要都搜到,那得用多少人?花多长时间哪?不说别的,就那一尺崖,他们就别想过来。”
“一尺崖确实很险要。但是——”宋干部对此并不象四秃子那样乐观,可也不想说得很泄气。便欲言又止地收住了嘴。
经过五六个小时的跋涉,人们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营地,在洞穴、树林的山岭下,是一条喷涌的小河,隔着小河则是陡峭的直立绝壁。营地里还剩下几个人在接应,冬天的早晨来得晚,趁着天还未亮,用明火烧开的几口大锅里热水翻滚。远远的见火点临近,几个人便将早已准备好的食材扔进了锅里,人们赶到这里不多时候,热乎乎的粥便做好了。
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在崎岖的山径上,是很困难的,在不经意间,一步踏错就可能落入深涧谷底。将近三百人的队伍蜿蜒于山路上,十个人一组,每组的前面都有人拿着火绳照明引路。
在山地,每到秋末冬初,百姓们就把收割的香蒿拧成七八尺长的粗绳,一条一条挂在房檐上,等到晒干,这就是火绳了。火绳不断噼里啪啦爆出细碎的火星,好闻的香味一阵阵扑面而来,使赶路的人们有了一些轻松的感觉。
经过有序的组织,妇女孩子们的负担全部由男人们背起,有伤的、体弱的,也都与旁人结成小组,互帮互助,这使得队伍的前进速度加快了不少。
心思缜密,冷静沉着,专横霸道……很多人在心里都对孟有田有了评价,正面居多,也有些人还在腹诽,心存不满。但形势比人强,在现在困境中除了听孟有田的安排,也没有别的办法。
“小同志,你们孟村长怎么解决这么多人的吃喝问题呀?”宋干部边走边对四秃子说道:“孟村长说准备充分,真的是这样?”
“抓紧时间吃饭,天亮后便不能生火了,也不准四处胡乱走动,自家的孩子要好。”宋干部带着几个帮手组织着,提醒着。
热乎乎的土豆、白菜、红薯、小米、高粱做成的杂烩粥给疲累不堪的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力气,有了人员的组织,安置工作也迅速有序地进行。妇女孩子和伤病员自然得到了优待,在山洞里栖身,其余的人们则在树林里三五成群地挤在干草和少量的被褥上。
太阳懒懒地从东面升了起来,当阳光洒下来的时候,营地里恢复了平静,没有火,没有烟,没有人员走动,象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历经了艰难困苦的人们互相挤靠着,终于可以安心地沉沉睡去。
……………
一尺崖,并不是早就有的名字,而是经过改造后新的命名。以前要想进那片山间的洼地,除了用绳子从壁立绝崖缒下,就是要绕很远很远的路,要一天一夜才能从人们转移的那个山口进来。但孟有田带着人凿了一条几十米的栈道,它们高高地悬在危岩峭壁之上,仅一尺来宽,连通了依旧陡峭的山坡,终于使这里成了易守难攻的营地加阵地。
“有田哥早就安排得妥妥当当了,只是——”四秃子犹豫了一下,说道:“只是没想到多增加这么些人,原来预备吃两个月的粮,现在恐怕连半个月都够呛。不过,不用担心,有田哥总是有办法的。”
半个月啊,宋干部轻轻点了点头,鬼子的扫荡不会持续那么久。应该能够渡过难关吧!
“你们村的人呢?他们就躲在咱们要去的地方吗?”宋干部又有些疑惑地问道:“你们村转移群众的速度可真快。”
“什么都准备好了,一有消息扛上包袱就走。那还不快?”四秃子颇有些自豪地说道:“有田哥早就派人去传信儿,估计俺们村的人现在也正在赶路,去另一个地方,那里更远,更保险。”
“你们有好几个地方能躲藏啊?”宋干部微微有些吃惊,“还真是准备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