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复兴会的对外援助2(第1 / 2页)
天启元年(1621年)时,秦良玉率三千白杆兵到辽东参战。马祥麟就负责守卫山海关的任务。他在浑河血战中,被清兵的流矢射中了一只眼睛。可是他却忍痛拔出箭簇,继续作战。并且在伤情严重的情况下,对清兵发起了攻击,把进攻的清兵打退了。
马祥麟虽然出自武将世家,父亲和母亲也都是名将,但是,年轻的他却没有将门子弟的狂妄自大和不思进取的习气。对于迥然不同的复兴会,马祥麟的兴趣非常的大。他经常缠着复兴军的战士问这问那,从复兴军战士身上学到了不少的新知识。
和他的母亲秦良玉不同,马祥麟对复兴军战士的武器非常的羡慕,他很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部队中使用步枪。王书辉从维护能力和补给能力的角度考虑,专门让兵工厂生产了五百支褐贝斯步枪送给了马祥麟,并命令负责石柱到枝江之间运输补给安全的,复兴会长江船队陆战队,对马祥麟的五百个士兵进行训练。
马祥麟的这支使用排枪方阵战术的部队,在随秦良玉平定奢安之乱的过程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川军还是乱军,都知道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麾下,有一支强大的火枪兵。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和秦良玉是因为复兴会帮助石柱地区建设民生而非常的感谢和赞赏王书辉不同,马祥麟是从心底里非常的敬仰在他眼里犹如诸葛孔明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王书辉的。
“凡是使用汉字作为文字的人,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复兴会作为汉民族的先进代表,必须承担,把所有同胞带到工业化的道路上来的任务!”
“帮助我们的同胞,团结我们的同胞,教育我们的同胞。这是我们复兴会的民族使命!”
——1621年·王书辉·《复兴会的民族使命》
实际上,对于王书辉来说,现代社会里很多所谓的少数民族,本质上和客家人一样,都是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的汉族人。
他们和大多数汉族人虽然在语言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那是因为,语言是因为环境决定的,习俗是因为要和当地的条件相适应。但是,只要使用的是汉字作为文字,他们就应该是汉族人。
身为指挥使的马祥麟,甚至在书信中明确的表示了,想要向王书辉拜师的想法。
王书辉在信里表示可以收马祥麟为弟子,同时又送了很多军事书籍(简单的战略书籍和各种训练操典)给他。看过王书辉的各种大作(他认为是王书辉写的。复兴会的会员们也认为复兴会所有的文献和资料都是王师尊的作品)之后,马祥麟对王书辉的敬仰之情就更加的强烈了。
“吕兄,老师可有书信给我?”
马祥麟在和吕岳打过招呼之后,没有急着去看复兴会的大船上这次又运来了什么新鲜东西,而是急着问吕岳要王书辉写给他的信。
(复兴会在石柱地区,以出厂价向当地百姓和石柱土司衙门,出售了大量的各种商品,以回收复兴会在石柱地区投放的大量货币。毕竟复兴会在当地收粮、收药材,给当地工人开工资等,使用的都是复兴会银币和钢币。只有保证这些货币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才能一方面保证复兴会货币的信用,一方面将石柱土司衙门和当地百姓手中的银子和铜钱抽取出来。)
所以,王书辉给复兴会制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凡是使用汉字作为文字的人,就是汉族同胞。
就以石柱土司为例吧。实际上,后世被称为土家族人的石柱百姓,本来是汉代时从外地迁过来汉族人。因为要适应当地的环境,缺乏和外界的交流,才使得石柱地区的百姓,在生活习惯方面和外面的同胞们产生了差别。
就语言上的差异来说,这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在湖广境内吧,湖南人和湖北人的语言就不同。湖广地区各州县之间的语言也不同。在很多交通落后环境闭塞的地区,两个紧邻的村子之间的语言都有着明显的差距。
而且,就石柱地区的百姓和复兴军战士本身看来,大家之间也并没有民族上的不同。
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今年二十出头。他虽然身材强壮高大,却长了一张娃娃脸,看着非常的年轻。马祥麟的年龄虽然不大,面相也显得幼稚。但是,他却已经跟随母亲和清兵作战过好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