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解答一些问题(第2 / 6页)
推荐小说:
种地只是增强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让他们能养活更多人,事实上他们是半农半牧的生产形式。
这从他们的食物、衣物上就能看得出来——不种桑麻织布,主要穿皮裘,食物中存在大量牛羊乳、肉类。
有些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兵要一直养着。
事实上,在唐玄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募兵(职业化)以前,中国一直是少量募兵+大量征兵的形式。
什么是征兵?
当然,他们所谓的种植业,与汉地又大不一样。
别以为内迁汉地后,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就渐渐向汉人靠拢了,这可真不一定。
唐代内迁至淮西的突厥人,不事稼穑,但以游牧、弋猎为业,整个南阳盆地、淮西到处是赶着牛羊放牧的突厥人。
胡汉交融之后,当地风气狂野,造就了大名鼎鼎的“蔡贼”。
内迁匈奴、乌桓人是半定居形式。
就是从地里拉来农民打仗,打完仗解散,回去种地。
下次需要打仗时,再把你征发起来。
但募兵呢?
募兵是有军饷的,有一笔庞大的维持费用。
开启大规模职业化募兵的唐朝最多时有多少兵?
种地时,往往种子一撒,然后就不管了,秋天再来收割,贮藏于地窖之内。
这种习惯在后世诸胡中依然有体现。
唐代的吐蕃人占领河陇后,在当地种青稞、麦子,是同样的操作方式,播种就完事了,没有田间管理。
五代时的奚人“春借边民之荒田种穄,秋熟乃来收获,毕则窖于山下。”
甚至到了蒙古人那会,依然如此——“蒙古昔种田,撒种委之去,谓曰靠天收,秋成返刈获。其去非无因,或猎或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