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逐鼎 > 第792章 民生

第792章 民生(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因为幽州城的稳定,赵询也允许各地百姓向赵王谏言,赵询在各地府县的鹰眼司办事衙门,都建有谏言司,允许他们以不记名的方式,投入他们对赵国官府的建议。另外,赵询还允许他们向时政报在各地的分部,投入谏言,以供在时政报论政板块公布。

时政报上允许他人谏言,也是都察院提出的建议,让时政报可以登报地方情况的同时,也可以登报地方官员的情况,也允许他们接纳地方的谏言,以上报中枢。

赵询同意了这一意见,这种情况,也就是后世报纸的曝光。为了让这些报纸能起到作用,赵询在中枢单独设立邸报司,与鹰眼司、暗影司等并列,同属赵王直辖,地方官府无权管辖。加上地方鹰眼司和暗影司的暗中协助,地方官府决计不敢轻易对报馆在地方的分机构下手。

为此,不少年轻,充满热血的读书人没有继续去追寻做官,反而进入了报馆工作,要做一个监督地方官员的小人物,要为百姓谋福利。

总之,不管如何,地方官府的脑袋之上,算是又悬挂了一把利剑。如果不是赵国官员的俸禄够高,年终有奖励,只怕现在这些官员都不愿意这般小心翼翼的干下去了。现在赵国的官员,做事要小心,一面出事。不做事吧,更不行,那铁定会出事。总之,赵国的官员很小心,很劳累,不过,百姓对他们的感官也很好。再说了,天下愿意做官的多了去了。

不管如何,通过报纸,赵询还是慢慢开始扭转人们对其他行业的偏见,也见识到其他行业对赵国强大的影响,更明白他们的重要性。虽然不敢说现在就已经让他们放下所有的偏见,但是,毕竟在改变曾经的看法,不是吗?

赵询依旧每隔一段时间如皇家学院教授学生,当然,各系各科的实际先生,自然不是赵询,所教授的实际内容,自然也不是赵询。但赵询所讲授的内容,却不是普通先生所能讲授的。

几个王子、公主,也在赵询的要求下,开始进入幽州城的书院学习知识。赵询不希望他们被困居在一定的限制内受教育,而是让自己的儿女与他人一起上课,交流,了解更多的外界知识。此外,几个王子也开始正式加入青年近卫军,参加军队的训练,让他们了解军队,知晓将士们的艰难,明白/军事。

赵询在处理政务之余,一边授课,一边亲自教授自己的儿女一些与众不同的知识。说起来,赵询的才能或许比不上很多先生,当老师,也比不很多书院的先生。但是,论及对国家、世界,对各行各业的认知,赵询却站在其他人的上面。所以,其的一些看法,也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报纸的推行,随着官府政策的越来越明显,幽州城内不满赵国政策和制度的读书人越来越少。用那些普通百姓和商人的话说,这些人呐,就是吃饱了饭闲的没事做。赵国的政策好不好,制度好不好,看看大家伙的日子就知晓的。这些个读书人,简直不干好事……

明政殿,赵王府前府议政大堂,也是除了赵询召见中枢官员议政之处。

“王上,徐州之地战事已经平息,剩余的则是地方官府配合军队缉拿流窜的山匪流寇之流,不过我大赵各项政策和王上免除赋税三年的诏令抵达徐州,并且开始实施之后,这些山匪流寇,已经祸害不了地方了。”左尚书令裴毅沉声禀报道。

但不管如何,事情还是在逐渐往好处变化。这不管是对于赵询来说,还是对于赵国境内的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赵军现在在赵国辖地,除了在徐州之地尚有战事之外,其余地方均无大战。至于北方,也不过是在赵询的操纵之中,有着些许变化的战斗着。而内部,继续整顿地方,恢复民生,鼓励商业发展。

除了徐州之外,尚有战事的就是在临邑等国,也就是后世的越南等南洋诸国。在赵军海陆大军的齐心协力之下,逐步向南推进着。

赵国立国已经近两年了,在这两年之中,中枢三省两院九部各司衙门经过磨合,已经正式走向正规。而地方之上,各地府县衙门,也开始整顿完毕,走向正规。就是最下面的乡镇,也在赵询的要求下,纳入官府管辖,将地方的各项事务,从地方乡老族长手中收回,纳入朝廷体制之下。

虽然赵国在各地都实施过减免赋税的政策,但是,赵国在治下各地减免赋税的同时,统一商税,并鼓励经商之后,倒也没有让官府入不敷出。另外,各地减免赋税的时间,也不是在同一时刻。再加上海商带回来的庞大收入,倒也没有让赵国户部出现缺粮缺钱的情况。尤其是赵国的日渐强大,使得赵国海军也能控制夷州附近的海道,让大赵从夷州海商身上收取大额的赋税,另外,也从夷州带回大量的银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