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枕黄粱 小露锋芒(第3 / 4页)
久而久之,再逢着这样的场合他竟是只听别人的,自己一言不发。这一点上凡与他来往稍多一点的,譬如这园中士子们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今少爷不仅说了,而且还是发声清朗、侃侃高言的如此流畅。虽然庄海山不太能辨明少爷究竟说的对不对、精彩不精彩,但他素来聪明,一看园子里那些士子们的脸色,少爷分明说的极好,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实在让刚刚挤到园子门口的他不敢置信。
天爷爷,这是怎么了?
唐旭也自知刚才的抢话难免会让张启玉心中芥蒂,只是为了给唐松施加更大的压力使其更耗心神,他也顾不得这许多了。
见唐嵩疑惑的眼神投向他,张启玉淡淡的瞥了唐旭一眼后站起身来向许县令行了一礼,“明府大人教谕我等诸艺以读书为高,而读书首重于勤,实为金玉良言”
襄州张门显赫一时,就连许知县也不能不给面子,张启玉既然站了起来,许知县少不得要略忍一忍,只是他的眼神却是将唐松盯得更紧了,他倒要好生看看这个士子到底是个什么成色。
有了张启玉的提醒,唐松什么都明白了。说来这就跟后世开会时一样,领导讲完话,下面发言的人总要围绕着领导的讲话再阐发一通,意思还是那么个意思,不过总要能说出新花样才能得着彩头。
今天这许知县讲话的主题就是“读书有出息,读书须勤”。众人口中的“明府”其实就是县令的别称,一县之长既管民政又管学政,他向士子们宣讲这个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当此之时,唐松真是众人瞩目。
“****的,唐旭你一家全都不得好死”,见到这一幕,明隔子花墙外的庄海山口中边骂,边拔脚在人群里左挤右扛的向掩着的院门处跑去。
他真怕少爷就像那绷的太紧的弓弦一样就此断了,心里却又隐隐觉得少爷怕是过不了这一关了。
这会儿他只盼着满天神佛能保住少爷一条性命,至于能在文会上出彩,庄海山自己都不相信,更不敢去想。
唐家及张家那两个小厮一脸的幸灾乐祸,就连那转身欲走的道袍老人也停住脚步转过身来。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读书人虽然代代不绝,但又有哪一朝的读书人在考试上能跟后世的学生们相比?中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高考、招聘考、职称考……若论考试经验之丰富,唐松这穿越者足可笑傲当世。
拿出后世高考前魔鬼训练法培训出的议论文构思套路,再一转念将一应所需的论据材料收集起来,最后将唐嵩记忆中时人的说话习惯套上,考试达人唐松几乎是本能的完成了这一切。施施然站起身,在院内士子们多是幸灾乐祸的注视下循着刚才张启玉的样子向许县令行了一礼后开口道:
“谚云:‘日进千文,不如一艺防身’。盖云习艺之人可终身得托。世间诸艺繁杂,而其大者莫如读书以成才广识,达则兼济天下、敬君****,流芳百世;穷亦能独善其身,隐学授徒,亦能流芳百世。诚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然,读书之要当首重于勤……”。
对唐松来说,这种题目的口头作文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后世里只要是参加过高考且语文成绩不至于烂到底的随便来一个人都能应付。但他这表现却着实让庄海山及园内的士子们吓了一跳。
庄海山是最知道的,自家这位少爷打小就不聪明,偏偏受老爷影响太深********要在科举上闯出一条路来好光宗耀祖,人既不够聪明心思又切难免就着了魔道,患得患失的厉害。往常别说是这样县令亲自参加的大场面聚会,就是三五个士子私约的小切磋,一旦说要考校课业订下题目,那考校前的几天少爷注定就别想好好睡了,左琢磨右琢磨生恐那一句话说的不对,说得不好。往往好几天的煎熬下来,真到了聚会考校的时候却又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囫囵。
“我竟然占了这人的身体,但我要不过来,他此刻也已经脑瘫了”,唐松正自思量到这里,身上陡然多了许多道注视的目光,顿时将他从那莫可名状的状态中惊醒。
此时他已完全融合了唐嵩的记忆,不过转念之间便已弄明白了眼前的环境及当下的处境。只是因为刚才心神不在这边,自然也就没听清楚唐旭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所有人都看着他。
转念之间,他那探究的目光自然而然的便向张启玉看去,因为在他融合的记忆中,这个人是这园里所有人中素来对唐嵩态度最好的一个。
众人看着唐松,唐松却用疑惑的眼神看向张启玉。花墙外看热闹的人不明白其中缘由,但园中这些士子们既与唐松同在鹿门山结庐读书,长期交往之下自然是心知肚明。
“看来他这呆病又发作了”,一念至此,厚道些的士子们免不得摇头叹息。有那不厚道的瞥一眼明府大人已经阴沉下来的脸色后心底悄然一笑。笑过之后再去看看唐旭,少不了要自语一句,“这可是同宗的堂兄弟啊,好狠!”,随即由唐旭身上将目光转向张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