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隐相 > 第一章 一枕黄粱 小露锋芒

第一章 一枕黄粱 小露锋芒(第4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是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于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要知道他刚才之所以如此急慌慌的往这边赶,是算定了少爷必然答不出话来,最终急怒之下离魂症必然发作,最轻也得当场昏晕在地。他一路赶来就是准备收拾残局背少爷离开的。

谁知道竟然会是这样……挤出一身汗的庄海山顿住步子,使劲揉了揉了眼后再向唐松看去,不错,这就是自家少爷呀!

只是……这变化也太大了……活像是两个人似的……

庄海山正心神大震的时候,猛然听到身后一连片的唱赞声:“好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小相公话说的通透”。

初唐末年虽没有说书的,但大的寺庙中早已开了“俗讲”,由和尚们在初一十五香客游人众多时登坛开讲佛经,只不过这种俗讲却跟高僧在莲花座上讲经不同,乃是将佛理以说故事的方式讲出来,譬如佛祖割肉饲鹰等等,后世说书行即由此发源而来。

这首北宋真宗御制的《劝读诗》可谓是将读书的功利性赤裸裸的揭示了出来,要劝人读书再没有比这更好的说辞了。这首诗从问世之日起便轰传天下,此后数百年间代传不绝,直至唐松穿越前的后世依旧是尽人皆知,单从这流传情况上即可看出此诗的杀伤力之大。

今日主持聚会的许县令本也是岭南贫寒士子出身,当年赴京应试的盘缠都是四处告贷借来的,其间不知受了人多少白眼。此后前往长安一举明经中试,曲江赐宴、雁塔留名,虽然没有进士科的荣耀,但那种一雪多年积郁,扬眉吐气的畅快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此后由从吏部分发的从九品官吏做到如今正七品的襄州首县,富贵权势可谓是一样不缺。而追根溯源,他这人生遭际上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是由读书科举而来。

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许县令再听到这样的《劝学诗》真是份外有感,只觉字字句句都印证在了他身上,说到了他的心口里,而人生中除了忠君孝亲之外再没有比这更真更大的道理了。是以唐松话刚说完,他老大人已伸手一拍案几,击节赞道:“字字句句直指人心,遍天下为人父母者都该好生听听,说得好!”

……………………

PS:热烈欢迎来《隐相》做客!既然来了,总要吃一盏茶再走吧,闲着也是闲着,继续往后翻几章,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失望的,这分明就是你的菜!

这些个香客游人们平日里听俗讲听得多了,紧要处的喝彩已经成了习惯,此刻见这唐松相貌清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话语又委实简洁有理,顿时忍不住就喝彩出声。

这声喝彩愈发让庄海山惊喜的不知所云,园中那些士子们也都不约而同收起了脸上的玩笑神色,挺直了腰背。

这说话的……还是那个……唐呆子?

唐旭作为始作俑者,双手伏案,身体早已在不自觉中挺的笔直,眼睛里满满的全是不可置信。唐嵩侃侃而言,气贯意达,精神再健旺没有了,那里还有半点那郎中所说的油枯灯尽的样子?

便在这些人越发不解的惊诧迷惑中,唐松的发言已近尾声,开口作结语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