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章 草圣张旭(第3 / 4页)
感叹之余唐松也不免好奇,两万三千余卷居然仅为江南第一
少兄是自北地而来,竟是忘了崔卢李郑四家此四家传承多年,皆富藏,只是谁也不知道他们藏多少罢了与刚才说及天水阁藏数目时的激昂相比,张旭提到四世家的藏时明显冷淡了很多。
尽管唐松很想入内一观,但此时却不是时候,跟着张旭绕过天水阁一侧的副楼,就到了一处更为幽静的院落。
一路走,让唐松奇怪的是今日既为开楼之佳日,却没在园中看到什么人。
哲翁虽好热闹,却耐不得俗人搅扰。再者此乃藏之处,也受不得烟火及酒肉之气熏浸说话间,两人穿过一个月门,就见着前方有一处气势阔大的木制六开间三层楼宇。
楼前牌匾写有大大的水天阁三字,阶下一并凿有两处深达数尺的储水池。
此中便是扬州第一藏胜地,内有藏两万三千四百七十四卷,若论数量之多,当为江南第一绍介起这水天阁时,张旭的声音自然而然的激昂了几分。
听到这个数字,唐松也不免为之咋舌。古人好藏由来已久,先秦时庄子之好惠施便有五车藏,战国策载素琴亦有藏数十箱。
哲翁于水天阁前新建了一高楼,日前高楼已成,定于今日午时开楼。前次你曾言若要在扬州夜,最宜淮水江畔高阁,可得月之清享有六。此语正中哲翁心怀,而今高楼已成,这样的好事怎能少得了你
闻言,唐松也忍不住笑出声来,随后便问了哲翁的来历。
哲翁名唤陈一哲,少年家贫却酷爱诗,奈何运数不济,科举多年皆不得中第,以至于家中寒素到衣食难继的地步。三十八岁那年乃改为商贾,仅仅二十年间便已成为扬州最大的海商之一,积下亿万家私。
六十岁时,其人将海商贸易交给儿子后便再不言商事,开始专心经营水天阁,复经十五年至今,水天阁已成为扬州乃至整个江南最大的藏楼。
至于那日会中的另两人也有成却又仕宦不济的江南名士,一名叶梦甫,一名袁三山。两人皆达观真率之士,蹉跎多年后已彻底淡了仕进之心,既是陈一哲之好,又助其经营水天阁。
西汉时,朝廷开始严加控管其所藏之,未经皇帝许可,不得私借,不得录制副本,违者必遭重处。因是如此,愈刺激了文人藏的热潮,譬如仓公刘德刘向卜圭皆是闻名于世的藏家,其中尤以刘向所藏最多,声名最盛。
东汉以后,纸写开始流行,籍便于抄录携带与保存,喜欢藏的士人愈多。此间最富盛名的藏家便是汉末大儒蔡邕,史载其藏达数千卷。
唐时经济繁荣,民间终于第一次出现了万卷以的藏家,譬如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藏凡一万三千四百余卷,此外唐初著名学者颜师古藏亦达万卷。
由以可知,古人藏不易,即便到了唐代能达万卷者即可谓大藏家。而这陈一哲私人藏却达两万三千卷之多,这个数量在当世真是惊世骇俗了,即便终有唐一朝三百年也可稳居第二,仅次于中唐李泌的三万余卷。
然则那李泌却是做过宰相并被封侯的,陈一哲一介商贾能矢志藏达到这等规模,实在让人惊叹,实堪为当世最大的藏家。
听完张旭的简短绍介,唐松心下感慨果然是物以类聚,陈叶黄三人再加这一个张旭皆都是真率放达之人,惟其如此,那日听他们漫谈读时才不闻半点名利气息,而自得中之真趣。
说话间,马车出城来到城郊一处占地广大的园子外。
下车会了铜货,唐松随着张旭进了园子,刚到门口就见着一副告示:
有以前朝孤本善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三百;有以旧钞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龘出一千二。
看完告示一路走入,但见这处园子面积虽大,里面的建筑却是极少,大龘片的地方皆是植着修竹花草,并引淮水入其中连为水系,间中点缀着几处亭台雅舍,真是好一处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