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隐相 > 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一百六十六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看看清音弘文双月刊,每一个新秀的身后必然有一位地方翘楚名士的大力推个而在这些人身后,更有整个江南士林菁华的清音文社和弘文印社对此提携后进之举不遗余力。

人比人,气死人,现下比较起来,比之于这江北士林,江南士林年轻士子们的上升通道真算得上是一路康庄了。

扬州富甲天下这等地方的刺史岂是白给的淮南道观察大使就更了不得了,那可是位列封疆,就这样两位人物居然就此覆没啧啧,若非小陆大人确已接印扬州,谁能相信,谁敢相信这一回,江南士林真是风cháo激荡,吐气扬眉呀

外间这说话的士子叹气声中都带着浓浓的酒意,这样的事情在我北地真是想都不敢想,嘿,没有江南这档子事还不觉着,现在看来,北地士林愈发显得死气沉沉了

再等些时ri待天下各州的乡贡生们陆续进京后,咱们与江南子们真是说不起了与扬州藏书大家的水天阁主陈一哲比起来,咱们北地那些久富藏书的名门士族们还真是落了下乘,眼见着江南士林生机渐发,隐隐可见兴盛端说哎,不说也罢,不说也罢。某只盼着那弘文印社能早点开到这帝京来,咱也好见识见识水天静藏的风采

江南士林的生机勃勃与北地士林的一潭死水,近来名动天下的陈一哲与四世家行为的不同,这些实实在在的对比放在那里,辩无可辩,只是这番议论后,原本有些热闹的酒肆里顿时有些寥落起来。

直到有人扯起最新由南方传来的清音弘文双月刊,士子们开始对刊中所发表的那些江南后起之秀的诗作进行品评之后,酒肆中的气氛才又重新热烈起来,且是越来越热闹的不堪。

虽然也有些饿,但上官婉儿似乎更珍惜与唐松在洛阳街头并肩行走在人群中的滋味,是以脚下有意的放慢。

唐松明了她的心思后,便也没有就近找地方,由南市直到北市两人一路在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街巷中并肩而行,最终走进了那间之前唐松与贺知章常爱去的酒肆。

时隔大半载,酒肆依然是旧时模样,环境雅致酒浆醇美,虽因地方偏僻的缘故人气并不算太旺,却成了附近士子们最喜欢的聚集之地。

这里实打实就是洛阳士林的一个缩影,但凡士林中有什么事情,不管大小,必然会在此听到议论。

说起来,唐代都城中的士子们好流连酒肆就如同后世清末人好要茶馆一样,风气使然就使得这些酒肆茶馆成了当下最好的消息集散地。

文无第一,诗无达诂,这些话说的都是诗作高低本就难以评价,所以好惹争议。

但撇开这些对某一首作品的争议后,刊中所载的那些江南新秀声名鹊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少见。

因为交通不便,传播手段不发达的缘故,古代的资讯消息传布历来就慢,尤其是士林文坛间一个人名声的积累撇开科举后爆得大名的因素之外,基本都是靠口耳传播,往往历时极长。这就导致年轻士子纵然极有才华,但因年龄不够,时间不长,其声名也多是仅限于一地,甚至很难扩展到州郡之外,更别说遍传天下了。

现如今因为弘文印社的这份清音弘文双月刊,许多个此前影响力仅限于一州一县的江南年轻士子突然声名暴增,其作品甚至在远离江南的神都亦被人津津乐道,目睹此状,只让江北士子们还怎么保持一颗平常心

但凡来此酒肆的基本都是还不曾成名的年轻士子们,虽然心中难过,但他们对此却毫无办法。毕竟提振士林,奖掖后进这都是地方女坛领袖或是文宗世家们才有资格做的事情,上面不动,却让他们这些等着被奖掖和提携的人又能如何

重重使了钱唐松带着上官婉儿坐到了用屏风隔出的雅阁中这也是他与贺知章以前惯熟的座位。

酒菜摆定,跑堂的小二退出去后,上官婉儿取下覆面的雕胡帽yu要开口说话时,却见唐松轻轻摆了摆手。

上官婉儿侧耳听去,屏风外散座上的士子们高声议论的正是江南士林的变动。

自陆象先接任李明玉出任扬州刺史后,此前席卷江南士林的滔天风cháo便渐次平息下来。这些消息虽说传到神都已经有一些时ri,却依旧是洛阳读书人聚集时好议论的热点。

这些个议论也没什么新鲜的,让唐松听的起劲的是他们感叹之余的感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