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新宋1138 > 第六十二章 翰林编修

第六十二章 翰林编修(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

李奇制作玻璃镜子的时候,全部都是独自操作,绝对没有第二个人知晓,可以说现在他是地球上唯一知道玻璃镜子制作方法的人。

以后李奇也想学学威尼斯商人的做法,把高价的玻璃镜子源源不断的运往金国,榨干他们那些贵族阶级的钱财,达到消弱对方国力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大宋的财政。

一天,李奇接到了赵构的召见,让他上朝的时候和他的老师秦桧一起去勤政殿,在勤政殿里,赵构当着所有大臣的面,任命李奇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并由他老师为首,李奇为辅助,编纂最全面的《百科全书》,还派遣了一大批官员共同合作,一定要把这本书涵盖到所有的知识科目。

李奇听完自己的封赏后当时就愣了,自己才省试,还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现在就被分配了一个翰林编修正七品的官,这不是殿试后榜眼和探花的待遇么?自己这也太快了吧?

科举中,殿试后,头名由皇帝点定,第一名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

思考了一下,李奇对秦王氏的反应也有了一些理解,肯定是她见到镜子里突然多出这么一个清晰的人,被吓到了。铜镜中看到的人都是模糊的,而这玻璃镜子却可以让人纤毫毕现,猛一看起来就好像镜子里有一个真人似得,第一反应就是镜子里面有人,而不是自己倒影。

李奇记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些从来没见过世面的百姓,一辆拖拉机能够吓得他尿裤子。记忆中李奇小时候的农村,就有些老人被电视吓坏了,说是照妖镜,把人的魂都给摄到里面去了。

“拿过来我再看看。”还好镜子并不是什么太超前的玩意儿,秦王氏很快就镇定了下来,又从李奇手中接过了玻璃镜子。

李奇一共制作了十几块玻璃镜子,镜子的框架都是找最好的师傅,用名贵的黄花梨木雕刻而成。这三块玻璃镜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明天还得给赵嫣儿去送两块,给帝姬赵妤还有宋高宗赵构的也不能少,最后自己还得留一两块。

秦王氏这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接到镜子后左看右看,很快就对玻璃镜子开始赞不绝口起来,明显是非常喜欢这个镜子。

其实这都是他的老师秦桧为他争取到的,秦桧和赵构谈了好几次这个事情,既然李奇有心思编修一本《百科全书》,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不仅能够名留青史,还是一个大大的政绩,于是秦桧不仅给自己的爱徒李奇争取到了一个翰林院编修的官职,还把自己变成了《百科全书》的主要编纂负责人。

对于李奇被赐为翰林编修,明显朝中的其他大臣并没有异议,七品官员只是一个芝麻小官而已,不说李奇是秦桧的弟子,就是李奇能够写出百科全书农牧篇,他们就已经佩服了。

赵构和秦桧为了增加李奇信服力度,所以把李奇所写的农牧篇都发给了朝中大臣看了一遍,不过关于美洲的事情他们却有意隐瞒了下来。对于这篇农牧业的百科全书,很多朝中大臣都感到佩服,这要收集多少农牧业上的资料才能够写的出来啊!要知道光是李奇所写的农牧业卷就达到了三十多万字几百多个小分类。这可不是网络小说,全是精辟的技术知识,为了能够印刷,他可是精简了又精简的,如果详细解释的话,估计几百万字都不够。

李奇没想到自己一眨眼就变成了翰林编修,看来拜秦桧为老师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啊,至少自己与他翻脸之前,还能够借着他的权势快速往上爬啊。

PS:感觉秦王氏的反应好像有些作了,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也是不知道怎么凸显玻璃镜子的轰动效果了,大家见谅一下。话说下个星期有网站推荐啊,嘿嘿,谢谢书友们的支持了。

除了丞相府后,李奇又带着镜子到了郡王府,同样是三块镜子,不过这时候赵嫣儿不在,最后送到了赵嫣儿的母亲手里,显然这郡王妃也非常喜欢这镜子,对李奇的好感也增加了不少。李奇又带着其他的镜子去了一趟皇宫,给赵妤送了两块,吴贵妃两块,其他的则是全部被赵构留下,有五块镜子。

对于玻璃镜子这个玩意儿,几乎所有见到它的人都是赞不绝口,相比起模糊的铜镜,这玻璃镜子却是更能受到所有人的欢迎。

在历史记载中,玻璃镜子由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无意中发明,随即玻璃镜子的制作方法便被意大利列为国家机密,并把玻璃镜的作坊安排在了一个小岛上,使得这项技术保密了两百年,这两百年也为威尼斯商人们带来了无比丰厚的利润。

在16世纪初,法国国王大婚,意大利国王派出专使,送给法国王后德美第西斯一件礼物,一面小小的镜子,王后把镜子拿到手中一看,自己美丽的容颜立刻出现在镜子里。于是她欣喜若狂,到处炫耀她这件宝物。原来这是法国唯一的一面玻璃水银镜子,据说它可值15万法郎!

之后威尼斯商人为了赚取利益,把镜子源源不断的运往法国,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法国的金钱大量外流,差点就造成了经济危机。最后法国国王逼不得已,只得派出自己的外交大臣,去威尼斯花了很大的代价和很多的时间,才偷偷的收买了一个意大利工匠,之后玻璃镜子的制作方法才公诸于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