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腰缠万贯(第2 / 3页)
李煦应是,回去的路上,崔莺莺拿出一对翡翠步摇给李煦看,步摇做工精细,翡翠品质上佳,市价当在百贯以上。李煦吃惊地问她从何而来,崔莺莺答是周氏所赠,除了给她一对步摇,还托她带给沐雅馨一副金镯子。
李煦笑道:“你清河崔家的面子果然够大,常使君是出了名的一毛不拔,平素下属官员送礼给他,不过回赠一筐枣,十斤梨,竟让你捞了这么多好处。”
崔莺莺从那对翡翠步摇中取出一支和金镯子一起用手绢包了,递给李煦让他转交给沐雅馨。李煦懒洋洋地说:“要给她你自己给,我又不是给你跑腿的小厮。”
崔莺莺迟疑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她最近正怨恨着我,我可不敢去招惹她。”细问原委,原来是沐雅馨采买的家具太过奢华,所费太高,崔莺莺多问了李十三几句,沐雅馨便疑心是崔莺莺故意刁难她,一连两天不跟崔莺莺说一句话。
李煦点点头,接过手绢包,打开,留下了镯子,却把那支步摇退还给崔莺莺,说:“你是正妻,容让她是美德,却也没有必要讨好她。我看她是在家闲得腻歪了,回头我找件事情让她做,让她忙的脚不沾地,省的天天在屋里跟你置气。”
打定主意之后,常思云就打发周氏出面邀请李煦夫妇来刺史府做客,设家宴款待,酒酣脑热之际,常思云以兄弟呼李煦,极尽拉拢之能事。
席散,周氏领着崔莺莺去后花园闲逛消食,常思云带李煦来到他的书房,落座献茶后,斥去下人。闲聊两句后,常思云先就问起李煦如何看待仁化县的兰桂生意。
李煦明白他的心意,就顺着他的意思说:“兰桂乃我韶州特产,每年除上贡朝廷外,还运销各地,获利丰厚。朱勇横行乡里、垄断这桩生意固然十分不妥,但不可否认,正是因为他的一家垄断,才将这桩生意越做越大,终于使我韶州的兰桂声名在外,在哪都是抢手货。如今朱勇虽坐罪被杀,但我以为这桩生意不可就此放手,若任由小民百姓去经营,他们势单力薄,又互相拆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用不了两年我韶州兰桂的好名声就毁了。”
常思云连连点头,忙问李煦有何应对之策。
李煦道:“卑职以为不如由地方官府出面责成当地商户百姓集资成立一家商社,统一经管这桩生意,各家按出股比例分享红利,如此一来就能免去一盘散沙、互相掣肘的隐患,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办成大事。”
仁化县要筹办兰桂商社的消息放出去后,立即在韶州城和属县产生了剧烈反响,人人都知道那是一块肥肉,人人都想过来咬上一口,可人人都按兵不动,他们都在盯着一个人——邵麻子。
韶州城十字街口的绸布庄老板邵麻子是地地道道的韶州土著,却也是地地道道的刺史家走卒。五年前邵麻子还只是城外码头扛包的苦力,孑然一身,上无片瓦遮顶,下无立锥之地,不过自给新任的韶州司马常思云家泥过一次墙后,他突然就时来运转了,五年间由一无所有的穷汉摇身一变成了韶州屈指可数的豪富之家。
邵麻子是第一个走进杨宅向李煦当面询问兰桂商社筹备事宜的韶州富商,李煦对他这位韶州富豪十分礼敬,陪他吃了顿饭,饭后跟他在会客厅坐谈了一个下午,傍晚时分,邵麻子满面红光地离开杨宅。
常思云道:“若当地百姓怨恨,又如何应付呢?”
李煦道:“官府只是出面责成他们出资组成商社,具体经营并不干预,甚至连他们如何出资,出资多少,聘用什么人,官府也不做干预,皆听他们自己的意思。如此百姓要怨恨也只能怨恨爹娘老子无能没给他们留下一副好家产,以至放在嘴边的肥肉也吃不上,须怨不得官府半分。”
常思云道:“这样做于理于法都说的过去,但于情却讲不通,兰桂产于仁化,每年获利数十万,当地百姓却一分好处捞不到,也未免太说不过去。我看这样,这个商社每年除了按章缴纳朝廷的税款外,还要拿出一部分利润用在当地,抚恤孤老,创办学堂,恩泽百姓。”
李煦起身赞道:“使君一片爱民之心仁化县百姓听了定要齐声欢呼。”
常思云把手一摆,说道:“唉,我等为朝廷牧民,但要四海清平,百姓安居乐业,可不是来图着虚名的。这件事你心里知道就行了,不必宣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