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第107节(第3 / 5页)
俞恒默然不语,那些年他和林睿去了不少地方,如何不知这些。
长庆帝心头掠过朝臣名字,最终定在林如海身上,虽然林如海不若苏黎那般,但是他一直尽忠于宣康帝,自己登基后,他也尽忠于自己,且为人既有官场老臣的圆滑世故,又有文人的风骨本色,从不贪污受贿。
林如海接到长庆帝的圣旨,令自己出京巡边,不由得吃了一惊。
这时,宫里太监又宣召自己进宫面圣,林如海忙收拾了进宫,见俞恒立在长庆帝身边,有些诧异,待听到俞恒细说分明,顿时恍然大悟。
长庆帝的意思是让他奉旨巡边,途中折道粤海,或是明察,或是暗访,先打听清楚那里的境况,然后再设法赈灾、对敌。既是海啸,必然糟蹋生民,又有倭寇,想来更是危机重重。粤海一带没有官员上报灾情军情,必然是镇守粤海的官员也有了私心。
不管怎么打听,俞恒的名声本就是人尽皆知,又见儿孙们病势沉重,贺俞氏立即要搬家,遂向俞老太太辞别。
俞老太太听说他们因疑心并未用王太医的药,反而悄悄请了大夫来看,所开药方自然不及王太医的精妙,故而未有起色,不禁冷冷一笑,假作挽留,道:“老姑太太府上自然是能住人的,但再过几日回去,更加齐整些。”
贺俞氏听了,原来自己家的旧宅能居住,这就更好了,不必住在驿站里,免得名声不好,俞恒的命这么硬,她宁可住在驿站里或者客栈里,也不敢住在俞公府了,因此连忙摆手道:“不必了,嫂子欠安,我们心里愧疚,不敢再叨扰,还是回自己家罢,日后再来给嫂子请安问好。那些孩子们也都有些不好,在自己家静养更好些。
俞老太太顺水推舟不再挽留,命管家送他们离去。
这几日俞恒又见过贺福生兄弟两次,从他们嘴里俞恒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他们来人颇多,住在俞公府,自己派去的小厮也知道了一些。
林如海想到镇守粤海的官员似乎姓邬,上辈子进京时,贾母大寿还送了极重的寿礼。
林如海道:“若是军中将领不堪重用,微臣该当如何?微臣是文人,读书做文章替百姓排忧解难都做得,却偏偏做不得将领,不知如何行军打仗呢。竟是由陛下做主,派一位将军和微臣同往,途中既能相互照应,到那里也能接手军务。”
长庆帝沉吟道:“你觉得何人恰当?”
林如海忙道:“微臣不知,还请陛下亲选。”
长庆帝最终挑中了张大虎,他是林如海抚养长大的,出身贫寒,武艺高强,最难得的是他吃得了苦,而且一门心思尽忠为国,途中林如海转道,他只会用心保护,而不会生出不和之心。而且顾越曾在粤海为官多年,人虽不在了,却有些根基,张大虎娶妻顾逸,从顾逸口中也能知道一些官员好坏,行事便宜些。林如海听了,也觉得张大虎极好。
原来他们家并不仅仅是利欲熏心,而是粤海一带海啸不断,百姓背井离乡,他们家损失惨重,又被几起难民冲进家中抢夺走了不少财物米粮,伤了不少人,同时又有倭寇不断骚扰,他们不敢再住下去,恐和本地县令一般被难民、倭寇斩首,遂在得到长庆帝登基的消息后卖掉田庄,急急忙忙地进京,以求庇佑。
而这些消息,长庆帝却不曾得到。一直以来,许多地方的折子都是歌功颂德,说本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除非有极大的灾情,否则很少上奏,以免误了前程。粤海一带的官员上奏时,花团锦簇,歌舞升平,但就是太好了,让长庆帝生了疑心。就算是天下太平,也不可能处处繁华,连饿死的百姓都没有,就是天子脚下,还有许多乞丐呢。
俞恒忙将消息告知长庆帝,长庆帝顿时龙颜大怒,却因消息来源于贺家,并无证据,便想着该让何人做钦差前去查探。
看他面露沉吟之色,俞恒道:“总得陛下最信任的人方好。这些消息都是微臣从贺家嘴里得知,外人并不晓得,若是派遣别人,难免走漏了风声,竟是先派往他处,等到中途再转道粤海才好。微臣觉得,既然粤海能瞒得严严实实,没有任何消息送进京城,必然京城中也有和粤海一带官员交好的人,陛下圣明,粤海一带的官员不可能人人都想瞒天过海。”
长庆帝冷冷地道:“各处官员遮天蔽日者多,说什么天高皇帝远,他们在那里,竟是土皇帝一般,料想粤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