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山泉有点田 第75节(第5 / 5页)
说是免费,但是除了厚脸皮的,大部分人喝了水之后,少不得也会过来买一两样东西,照顾一下生意。这么一来,竟有了不少回头客。
其中还有个小插曲。
河对岸的村子跟万山村不同,住在这里的人来自各个地方,姓氏也不尽相同,自然不能用宗族式的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相处中,他们自己推选出了几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听说预备今年报上去县城,在这里立村了,名字就叫河西村。
他们现在基本上是依附于万山村存在,所以这件事少不得要跟这边商量一下。因为齐老三也被请去议事,所以周敏也听了一耳朵的八卦。为了方便管理,立村是势在必行的,万山村这边倒没有不同意。毕竟住在这里的,大部分还都是各家的亲戚,彼此走动很多,关系也亲近。但是河西村这个名字却被否决了,一口咬定只能叫“万山新村”。
说起来,周敏将新家选址在这里,山下又建了码头之后,这一片的经济中心就逐渐转移过来了。
这种情况下,虽然村中大部分人仍然老实的耕种自家土地,但也有人尝到了打工的好处,索性将自家地租给别人去种,自己只留下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则都到这边来帮工,一年所得竟也不少。而且还更自由,哪天不想干就可以不去,不像地里的活儿,一天都闲不下来。
当下这样的人只有一两个。毕竟对出身村子里的人来说,土地才是根本。再说种植黄金米之后,每年的收成卖出去,所得也不少。
但终究渐渐出现了这样的风气。而这种“脱产”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城市化最初的雏形。
除此之外,也有人在别处下力。
如今万山村的人越来越多,有从外头来,在万山村赁了土地种的人,也有唐邱两家从外头请来的工人,更有其他村子听到消息过来做工的。齐家山对面山脚下的那个村子,规模已经不比万山村小了。
之前万山村集资买的山也都在这边,因为这里靠近码头,方便唐家收了粮之后运出去。为这还在附近建了两座大仓库,各家的粮食收下来之后,过了秤,就都堆在这里。唐家开秤收粮,摊子也就直接摆在仓库门口,称完了用袋子一装,就能直接送过去装船。
现在的温泉山房和书院也是建在这边。所以新村子里的人口才会比万山村还多。这让大家也生出了危机感,生怕这个村子改名之后,以后外人来了只知河西村,就没万山村什么事了。
这种对命名权的在意意识还挺超前的,周敏觉得很有趣。
齐家作为万山村原本的住户,也是这一系列变化的缔造者,自然也是支持万山新村这个名字的,最后定下来果然也是叫这个。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各种需求,尤其是那些在本地没有住处也没有田土的工人们,所有的需求都只能依靠购买。看到商机的不光是周敏一个,或者说有了周密带头创造商机之后,其他人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
所以一开始有人主动将屋子租给他们住,后来有人向他们出售米粮菜蔬肉蛋,最后,这个正月里,万山村第一家日杂店开业了。
日杂店的老板周敏很熟悉,就是阿秀的娘郑齐氏。准备开店之前,她还来找周敏咨询了一番,问了不少建议。
屋子就建在码头边上,这里人来人往,最热闹不过。至于出售的东西,除了油盐酱醋米粮之外,还有各种日用品。另外还承接缝补和浆洗衣裳这样的活儿——那些工人多半都是单身男子,这项活儿对他们来说的确很为难,所以生意竟不错。
然后还按照周敏给的建议,在门口摆了个大茶壶,免费供应茶水。